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3篇 |
免费 | 565篇 |
国内免费 | 74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237篇 |
航天技术 | 1006篇 |
综合类 | 771篇 |
航天 | 10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231篇 |
2011年 | 246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57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203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161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13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95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79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2篇 |
1968年 | 1篇 |
1967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为了保证自适应性以及生成网格与总体网格之间的协调性,针对结构规则的复杂局部特征的网格剖分过程,提出了几何特征的六面体网格剖分方法.首先,分析了几何特征的类型以及网格剖分流程,并以此为基础将与几何特征网格剖分相关的参数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将参数化的设计思想分别引入实体分离、特征体分解、网格生成等几何特征网格剖分环节,建立从几何特征信息到网格剖分细节(如边网格数、网格剖分策略等)的参数驱动机制,并构建几何特征网格剖分数据库,使得与几何特征对应的参数驱动机制固化在网格剖分程序中.最后,分别在不同单元尺寸情况下,对涡轮叶片上的气膜孔和扰流柱特征进行六面体网格剖分.实验结果表明了所述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2.
在摄像机标定过程中,球形靶标对图像数量、拍摄角度要求小,能够适应遮挡环境,在使用中具有明显优势.在分析球投影模型几何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球靶标分步标定摄像机内部参数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拍摄一幅包含空间中2个不同位置球体的图像,得到图像中的2条投影二次曲线;利用2条投影二次曲线的对称轴和公切线计算球心投影点,通过投影二次曲线的对称轴确定图像主点坐标,根据球心投影点和图像主点的位置关系求解归一化焦距;利用整体优化算法得到内参标定结果.仿真数据实验分析了引入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实物标定结果与平面方格靶标方法相比误差在5%之内,重复测量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03.
递推阻尼最小二乘及其在INS/双星组合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双星系统的误差模型未知,且稳定性较差,采用Kalman滤波实现惯导(INS)/双星组合导航时,其滤波特性较差;而此时最小二乘法是实际工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但易产生参数爆发现象.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并将其应用到INS/双星组合导航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利用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能达到和递推最小二乘法同样的精度,且能明显抑制参数爆发现象. 相似文献
104.
105.
随着微放电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低能电子影响在微放电过程中越来越不可忽视。当前常用的微放电模型在处理低能电子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精确模拟这一过程,在深入研究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发射理论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材料表面条件不同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不确定性、低能电子的背散射系数以及电子入射角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二次电子发射模型,最后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这一模型同时考虑材料表面条件参数、低能电子的背散射系数以及入射角等因素影响,能够兼容较低能量电子的二次发射,提升微放电数值模拟的精确度和适用性,为微放电数值模拟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6.
107.
高旋转数下光滑回转通道的换热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提高回转通道内气体压力到500 kPa以上,显著扩展了实验参数范围.实验雷诺数Re和旋转数Ro范围分别为10 000~70 000和0~2.08,完全匹配了真实发动机的Re和Ro.在此基础上实验研究了高旋转数下方截面光滑U型通道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高旋转数下,旋转效应对通道进口和转弯段局部换热的影响比进口效应和弯道效应显著;第1通道后缘面换热随旋转数的增大而增强,而中下游前缘面在超过临界旋转数后换热增强;高旋转数下第2通道下游后缘面的换热强于前缘面. 相似文献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