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4篇
航空   171篇
航天技术   42篇
综合类   15篇
航天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51.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结合我二级学院实例,提出工程硕士培养的的方案.在培养方式上,要具有柔性,灵活多样;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针对性与应用性;在教学方式上,重视把导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强调结合生产实际;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产学双向参与,共同育人.  相似文献   
152.
介绍了转台动态测角的工作原理和IK220板卡的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测角方法。在VC6.0软件的编译环境里,设计了转台动态测角的实时测试软件。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霍尔加磁钢的方式相比,基于IK220板卡的转台动态测角的实时测试软件,能够满足中低速转台的动态测角精度要求,使用方便、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3.
初始对准是旋转式捷联惯导系统(SINS)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旋转式捷联惯导精对准方法多采用10维模型,该模型的精对准精度不能满足导航精度要求。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量扩维的旋转式捷联惯导系统精对准方法。首先,将陀螺和加速度计标度因数误差、安装误差扩展为状态变量,建立了28维的精对准模型;然后,对旋转过程中各状态量的可观测度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模型优化为13维;最后,采用卡尔曼滤波实现了旋转式捷联惯导系统的精对准。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初始对准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姿态对准精度,并估计出更多陀螺误差项。   相似文献   
154.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建立了模拟龙卷风的装置模型。基于龙卷风在平面上的速度型,拟合成函数关系式,在三维CFD程序中设置初始速度场以及相关的边界条件,匹配不同的初始温度场进行了关于龙卷风维持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模拟。重现并利用漩涡管的Ranque-Hilsch效应以及汇流换热原理分析了本文2种不同的温度型对龙卷风内部流场变量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揭示了龙卷风产生并维持下去的一种可能性,即冷热气流汇流换热生成温度场可能是产生和维持龙卷风的直接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使龙卷风削弱甚至消亡的方法,即破坏温度场。   相似文献   
155.
针对小中心刚体-单侧大挠性结构构型的航天器,通过定义广义全局模态振型,提出一种全局模态动力学模型。采用统一形式描述整体刚体运动和整体挠性变形,基于哈密顿原理推导了全局模态动力学方程,结合瑞利瑞兹法推导了非约束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的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和试验校验了全局模态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非约束模态频率随着刚柔质量比和惯量比的变化情况,第一阶模态频率的最大误差为0.003 Hz,说明全局模态动力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非约束模态频率;理论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动态响应,端部横向位移的最大误差为2.6%;基于气浮平台构建了试验系统,理论模型、有限元仿真和物理试验结果均比较接近,说明理论模型准确描述了非约束模态频率随刚柔耦合特性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6.
先进钣金成形技术在航天制造领域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天产品对先进钣金成形技术的需求,介绍了板材充液成形技术、管材内高压成形技术、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SPF/DB)、旋压成形技术、橡皮囊成形技术等钣金成形技术的成形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国内外航天制造领域的典型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之上简要分析了先进钣金成形技术在未来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7.
某发动机涡轮泵转子高温超速/疲劳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涡轮转子是输送液氢/液氧推进剂的关键组件,其运行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超速/疲劳试验是转子质量控制、极限强度考核的一种试验方法。针对某发动机涡轮转子开展了高温超速/疲劳试验研究,首先研究了试验用转接器的设计方法,然后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某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转子高温超速试验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温度对涡轮泵转子振型及临界转速等动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转子启动升速过程中常温和高温的振动幅值与支撑应力变化规律。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展了转子高温超速/疲劳试验研究,分析了高温状态下涡轮泵转子系统启动升速过程振动幅值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温度对涡轮泵转子超速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8.
双列调心滚子轴承摩擦力矩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滚动轴承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双列调心滚子轴承动力学微分方程与摩擦力矩数学模型,采用预估-校正GSTIFF(gear stiff)变步长积分算法求解其动力学微分方程,研究了结构参数和工况参数对双列调心滚子轴承摩擦力矩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内滚道密合度与较大的外滚道密合度有利于降低轴承的摩擦力矩;过大、过小的保持架兜孔曲率半径都不利于轴承摩擦力矩的降低,存在一个合理的保持架兜孔曲率半径使轴承摩擦力矩最小;保持架兜孔间隙对轴承的摩擦力矩影响较小,适当增大保持架引导间隙可有效减小轴承的摩擦力矩;适量的增大双列调心滚子轴承径向游隙有利于降低轴承的摩擦力矩。   相似文献   
159.
航空发动机多模型预测滑模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航空发动机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强非线性系统,借鉴多模型方法和预测控制思想,提出了航空发动机多模型预测滑模控制。对航空发动机飞行包线进行划分,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状态空间多模型;对每个模型分别设计了预测滑模控制器,以滑模轨迹为预测模型,进行滚动优化、反馈校正求取控制量,并根据前几时刻与发动机的匹配程度选择当前时刻的控制器;推导出了其稳定性的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控制效果令人满意,能有效抑制参数摄动和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0.
新型单方程湍流模型构造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雷诺应力本构关系式对于非平衡湍流的预测精度并且兼顾求解效率,发展了一种基于湍动能k的单方程(KDO)湍流模型。其主要思路为:采用平板直接数值模拟(DNS)数据对原始Bradshaw假设进行重新标定,使得当地湍动能和雷诺主应力之比能够根据当地流动条件进行自适应调节;同时,对标准k-ε模型中的湍流耗散率输运方程采用代数形式进行模化,进而形成一种一方程湍流模型。算例结果表明:KDO湍流模型对于对数率能够准确反馈,而在带有激波或部件干扰等流动现象的RAE-2822、ONERA-M6和DLR-F6算例中,KDO湍流模型能够准确控制湍动能的增长和衰减,相比于Spalart-Allmaras和Menter k-ω剪切应力输运(SST)模型,KDO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