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147篇
航天技术   62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51.
1997年8月1日,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民航总局联合主办的“100座飞机介绍会”在杭州召开。这不仅是我国飞机制造商和飞机用户携手勾画一架未来的飞机,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界吸取世界先进的管理、销售经验,走产品国际化道路的决心。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参加这次介绍会的有民航总局、中航总以及来自全国22家航空公司、中航技、科研单位的60多位专家代表。中航总刘高悼副总经理和民航总局沈元康副局长分别在介绍会上讲话。刘副总简单介绍了100座飞机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招标过程,并强调这次介绍会是我国飞机制造商和用户一次重要…  相似文献   
152.
为获得双山情况水平风的加速效应,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左右排列、前后排列和斜列情况双山水平风的加速比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典型工况风洞试验验证了CFD模拟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山体上水平风加速比的分布特征为山前、山顶和山后分别是减速区、最大加速位置和尾流区;左右排列双山的加速比随着山体间距的减少而增加,双山间距为0m时加速比最大,单山情况加速比最小,单山相当于双山间距无穷远情况;前后紧密排列双山情况下,前山对后山有遮挡效应,后山使得前山的水平风速略微降低,水平风速加速比呈现单山前山后山的规律,但三者差别较小;斜列情况下风向角对山顶水平风加速比的影响较小;山体的CFD计算结果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规范比较接近,中国规范关于山体加速比的规定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153.
在2011年10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月球与火星探测科技高层论坛上,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布兰德里·乔立夫对美国航宇局(NASA)未来十年行星探测计划作出详细介绍。乔立夫曾参与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登陆车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54.
为了研究前缘射流对吸力面多排气膜孔下游冷却特性的影响,在跨声速风洞中进行了实验并采用热电偶获得了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叶栅进口雷诺数的范围为2.0×105 ~ 4.0×105,出口等熵马赫数为0.95,叶栅前的湍流度小于5%。前缘布置6排对冲圆柱孔,质量流量比的范围为2.00% ~ 3.71%,吸力面布置4排圆柱孔,质量流量比的范围为2.02% ~ 3.74%。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前缘射流时,吸力面的气膜冷却效率随质量流量比增大先升高后下降,存在前缘射流时,质量流量比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较小。对所有的工况而言,质量流量比增大都提高了吸力面的换热系数。相比于没有前缘射流的工况,前缘射流显著提高了吸力面孔排附近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并略微降低了换热系数;在吸力面后半段,前缘射流显著提高了换热系数而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较小。总的来说,前缘射流改善了吸力面孔排附近区域的冷却效果,但是恶化了吸力面后半段区域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155.
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全世界对飞碟现象日趋关注,并引发出无数人对飞碟的浓厚兴趣以及由此产生出来一系列的论争与探讨.然而天机难破,迄至今日,人们对这宇宙之谜依旧未能找到“科学性结论”,亦未能对其做出最本质最精确的解释.尽管如此,地球人仍在扑朔迷离之中追寻探索,力图撩开天河的面纱,找到那些“神话故事”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6.
美国防部去年九月发表了一份题为《苏联军事力量》的长篇研究报告。现将其中有关苏联军事空间计划部分的论述摘译如下: 苏联有一个雄心勃勃而又不断扩展的军事空间计划。过去十年中,苏联每年都进行75次以上的空间发射活动,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的4~5倍。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是,苏联每年送入轨道的载荷重量多达660000磅,相当于美国的10倍。当然,造成如此悬殊差别的原因决非偶然,主要是因为美国采用高精尖的超小型元器件研制成了各种长寿命卫星  相似文献   
157.
为减小轴承接触摩擦力及其对轴系振动的影响,基于磁力支承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集成永磁支承力的复合式水润滑轴承,并对其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设计能有效改善轴承润滑状态,最小液膜压力能提高79.6%,最大液膜压力减小幅度达75.7%,同时,艉轴稳定性保证在1~8,远大于其稳定性阈值0.02,该设计为未来船舶...  相似文献   
158.
为解决大尺度、大磁矩航天器磁性测量时采用常规近场测试方法带来的整器磁矩偏心误差大、无法获得有效磁矩的难题,采用在航天器几何赤道面上下典型区域多层次布局传感器的方式获得整器柱面静态磁场数据。按10?1器模比例建立航天器垂向标准磁偶极子、双磁偶极子和组合态多磁偶极子磁矩分布模型,按上述多层分布测试方法对标准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异向双磁偶极子和多磁偶极子模型中,当传感器位置高度逼近模型垂向磁赤道区域时,获得的结果更接近模型预置的标准磁矩量值;整器垂向磁性分布特征与异向多极子模型2具有高度相似性,进一步证明航天器磁赤道区域测得的结果更真实代表了垂向磁矩量值。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大磁矩航天器整器垂向磁矩准确性及其裕度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159.
柔性构件的多次弹性撞击现象在工程中普遍存在,其中撞击力的求解一直是关键问题.利用瞬态波函数特征值展开法,给出多次撞击过程和分离过程的杆中瞬态波传播的理论解,提出计算双柔性杆多次撞击力的瞬态波效应法,该方法避免求解具有未知奇异载荷项的强非线性方程.实现了对多次撞击问题的精确的数值分析,研究了初始撞击速度对撞击力和撞击发生时间的影响,表明瞬态波效应法可以计算多次撞击力时间历程.初始撞击速度越大,撞击力幅值越大,而且撞击力的峰值在前三次撞击过程中是逐次增加的,后趋于稳定,并可以研究"次撞击"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复杂柔性结构系统多次撞击问题以及重复撞击引起的长期系统动力学行为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0.
不同螺旋体浓度旋波介质吸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空间测量方法对不同浓度手性旋波介质的吸波性能进行了测量。实验表明,手性螺旋的浓度可以做为调节旋波介质吸波性能的一个灵敏参量。在非手性基体中加入适当浓度的螺旋体可有效提高手性介质的吸波性能。手性螺旋体的基体中的浓度有一最佳浓度匹配点,该浓度点在3.2%和4.0%之间。在设计高吸收宽频段的手征性吸波材料时,应考虑螺旋体在手性介质中的浓度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