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1篇
航空   260篇
航天技术   58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1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便携式螺旋轨迹制孔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装配存在一些特殊的制孔区域,如翼根、垂尾等部位,这些制孔区域或空间狭窄或有一定高度,通常的自动制孔设备和机器人制孔系统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对此,研制了一种便携式全电动螺旋轨迹制孔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方便携带且可依据程序设定的工艺参数对应叠层材料,可自动改变刀具转速、进给速率等特征,能对航空材料实施螺旋铣孔加工。利用所研制的螺旋轨迹制孔装置对7075–T7351铝合金叠层材料进行制孔验证,制孔精度等均达到了预期,验证了该新型制孔装置及控制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2.
针对目前部分叶片铣削后具有较大轮廓度误差以及微小进排气边,采用力控抛光方法难以达到预定要求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利用柔性金刚石抛光轮的变预压量误差修正抛光方法。首先,利用在机快速测量装置测量获取叶片待加工余量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测量数据确定叶片抛光轨迹和抛光预压量,从而达到对抛光去除量大小的控制,实现叶片型面自适应抛光的结果。最后,利用常规3轴机床对某型号叶片进行了包含叶根过渡圆弧的全型面抛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抛光后,叶片型面轮廓度由抛光前的0.02~0.12mm改变为–0.04~–0.005mm,余量稳定控制到了公差带内。与传统的方法相比,采用高精度超硬磨料复杂母线弹性抛光轮可以实现叶片非均匀去量,有效地改善了叶片型面轮廓度。该技术可以广泛用于中小叶片的低成本高精度抛光加工。  相似文献   
153.
王运涛  孟德虹  孙岩  李伟 《航空学报》2018,39(4):121642-121642
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 (RANS)方程,采用5阶空间离散精度的WCNS和多块对接结构网格技术,开展了CRM翼身组合体风洞试验模型的高阶精度数值模拟,计算构型和计算状态来自AIAA第6届阻力预测研讨会(DPW Ⅵ)。主要目的是采用高阶精度方法,评估静气动弹性变形和模型支撑装置对CRM翼身组合体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与刚性外形的计算结果和NASA NTF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高阶精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迎角为3.0°时,静气动弹性变形使得机翼上表面激波位置前移并显著降低了外侧机翼上表面激波位置前的负压;迎角为3.0°时,模型支撑装置使得机翼上表面激波位置进一步前移,并导致翼梢处机翼上表面流动结构发生变化;迎角为4.0°时,计算模型中没有包含模型支撑装置是导致升力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计算模型中包含机翼静气动弹性变形和模型支撑装置的数值模拟结果更加接近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4.
为了研究熵层的不稳定性,首先选择马赫数为4.5、前缘为圆头的0°钝板模型,利用直接数值模拟得到基本流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同时通过经验方法确定熵层和边界层区域。研究发现,对于某一流向站位的基本流剖面,存在两个广义拐点,分别位于边界层和熵层。针对熵层的广义拐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了熵层中不稳定模态特性,得出该模态的不稳定区域集中在前缘附近,且扰动增长率很小。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熵层扰动的演化,发现在前缘附近扰动幅值也是缓慢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另外,距离前缘较远处的数值模拟得到的扰动幅值与LST结果比较,二者吻合得很好,说明熵层在下游具有很好的平行性。  相似文献   
155.
郭隽  刘丽平  徐晶磊  张云伟 《推进技术》2018,39(9):1994-2001
为了解涡轮叶栅在跨声速条件下的流动特性和准确预测涡轮叶栅外换热情况,对γ-Reθt转捩模型,依据零压力梯度时自由流湍流度衰减实验结果,给出了一种直接估算来流粘性比的方法,以保证叶片前缘附近具有正确的自由流湍流度分布,提高换热预测准确度;同时减少试算次数。对MARK II与VKI两种叶栅通道跨声速工况下的流动换热情况使用CFX软件,选取层流模型、SST k-ω模型以及缺省粘性比和设定合理粘性比的γ-Reθt转捩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转捩模型优于其他模型;而采用本文方法给定进口粘性比,能准确预测转捩位置,同时显著改善γ-Reθt转捩模型对不同来流湍流度下涡轮叶栅表面换热的预测精度;当入口湍流度较高,相比采用缺省粘性比情况,压力面上换热系数的相对误差降低30%以上,控制在7%左右。  相似文献   
156.
为解决旋转固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测试难题,设计并研发了一款基于稳态方法的自热型对流换热系数传感器。进行了管道标定实验,分别与经典经验公式以及自制的标定端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传感器的测试存在一个稳定的比例系数,经修正后相对误差小于5%。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从机理方面探究了该比例系数存在的合理性,发现在阶跃加热的情况下存在一个"热调整区",会导致对流换热的阶跃性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入口效应",同时这种效应不受加热段温度的影响,定性地验证了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7.
张云昊  白光辉  尤延铖  付秋军  陈瞳 《推进技术》2018,39(10):2289-2296
为深入认识大气再入气动物理参数飞行测试技术体系研究进展,概述了IXV,SHEFEX和EXPERT等典型欧洲再入飞行试验项目中所采用的特种环境飞行测试技术,并以EXPERT为主对其所搭载特种测试技术的目的、意义和技术概况进行了探讨,并对该领域技术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8.
针对一种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 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 而流量系数却先上升, 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当攻角变化时, 小攻角α<6°时迎背风两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虽有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 对于流量系数, 在小攻角α<6°下背风侧进气道高于迎风侧进气道, 但两侧总的流量随攻角变化不大;在大攻角状态下(α=6°~9°), 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均下降剧烈, 而迎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虽然下降但流量系数却有上升.同时, 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 两者规律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9.
针对一种带放气槽的定几何二元倒置"X"型混压式超音速进气道进行了风洞吹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不断减小,流量系数却先增加,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后减小;当攻角变化时,两侧进气道变化各异,在小攻角α≤60时,随着攻角的增加,迎背风两侧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有所下降,但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高于迎风侧进气道,在流量系数方面,背风侧进气道先增加后减小,而迎风侧进气道一直保持缓慢下降,但两侧总的流量保持变化不大,在大攻角(α=60-90)状态下,背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均下降剧烈,而迎风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但流量系数却有所上升;同时,通过与不带放气槽进气道的速度特性以及反压特性对比发现,放气槽的存在不但增加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范围,而且对进气道在高马赫数下性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本文为倒置"X"型进气道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0.
军用飞行器航迹规划综述   总被引:66,自引:7,他引:66  
介绍了军用飞行器航迹规划的基本概念,航迹规划与任务规划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航迹规划的基本要求,如导航要求,突防要求,飞行器性能要求及战略和战术要求,最后分析了航迹规划需要解决的威胁建模,航迹规划算法和轨迹跟踪控制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