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0篇
  免费   1416篇
  国内免费   761篇
航空   3877篇
航天技术   843篇
综合类   499篇
航天   147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273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312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level geometric calibration method for the permanent magnet (PM) spherical actuator to improve its motion control accuracy. The proposed actuator is com- posed of a stator with circumferential coils and a rotor with multiple PM poles. Due to the assembly and fabrication errors, the real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actuator will deviate from their design values. He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h errors is critical for the motion control tasks. A two-level geometric calibr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such errors. In the first level, the calibration model i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form of the kinematic equation, which is to identify the geometric errors in the spherical joint. In the second level, the calibration model i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form of torque formula, which is to calibrate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zation axes of PM poles and coils axes. To demonstrate the robustness and availability of the calibration algorithm,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two-level calibra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mpensate the geometric parameter errors and improve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the spherical actuator.  相似文献   
962.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存在的强激波、激波/边界层干扰、分离、湍流等复杂流动现象,对比分析了当前计算流体力学中的主要空间离散格式及湍流模型,发现不同格式对强激波的分辨率基本相同,Roe和LDE(low diffusion E-CUSP(convective upwind split pressure))格式对摩擦因数和传热系数的模拟优于其他格式;S-A(Spalart-Allmaras)一方程湍流模型计算的摩擦因数比k-ω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两方程湍流模型高10%左右,而后者预测的分离区约为前者的2倍,且分离点靠前.  相似文献   
963.
刚性隔热瓦重复使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满足未来新型飞行器对隔热材料的需求,将刚性隔热瓦在1 200℃热处理30 min,对其质量稳定性、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隔热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热处理20次的质量损失率、xy向线性收缩率、隔热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变化都很小,仅z向线性收缩率稍大(3.19%).综合来看,1 200℃/30min的使用条件下,隔热瓦能够满足20次的重复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64.
超燃冲压发动机旋转斜坡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亮  黄伟  郭善广 《推进技术》2014,35(4):530-536
基于斜坡增强混合及旋转冲压的设计思想,提出一种旋转斜坡概念,即通过斜坡旋转产生大尺度旋涡及旋转运动激波来增强混合。采用Fluent软件求解URANS方程,对旋转斜坡非定常流场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斜坡旋转速度对燃烧室的流场特征、涡量、总压损失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坡旋转促进了凹腔剪切层的振荡,并在凹腔内形成了较强烈的流向旋涡。当旋转速度54.3r/min时,斜坡旋转导致的流向涡量峰值约是无旋状态下的4倍左右,总压恢复系数比斜坡静止状态最大降低约10%。  相似文献   
965.
真空绝热板阻隔膜PA/ VMPET/ Al/ PE 是一种多层复合阻隔膜,是真空绝热板的重要候选膜材。 通过实验研究了热封温度、时间、压力对其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Matlab 软件对热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出 最佳的热封工艺。利用DSC 对PA/ VMPET/ Al/ PE 进行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热封温度是影响热封强度的 最显著因素,当热封温度为160 ~170℃,热封时间为1. 0 ~2. 0 s,热封压力为0. 2 ~0. 4 MPa 时,热封边的热封 强度良好。Matlab 软件优化最佳热封工艺参数值为:热封温度167℃,热封时间1. 80 s,热封压力0. 34 MPa,该 模拟优化热封工艺参数与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966.
选择"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文专利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建立防除冰技术专利数据库,然后从防除冰技术专利现状、重点专利技术和申请人等方面对防除冰技术专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防除冰技术专利申请情况,讨论了国内防除冰技术专利的发展态势,可为国内相关企业进行防除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建立完善的螺旋桨绕流理论异常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螺旋桨流场整体旋转性、非定常非线性、三维效应、气流粘性、涡桨干扰等原因;另一方面是螺旋桨流场的流场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认知。文章采用CFD方法对螺旋桨的瞬态流场结构进行了重点研究,详细绘制了自启动瞬间直至充分发展的螺旋桨瞬态流场结构图及所受气动力的变化图,分析了流场变化特性及其对升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8.
民用直升机驾驶舱布置在局方审查的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机功效上。通过对人因工程学在驾驶舱布置中所涉及的学科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驾驶舱布置需要考虑的因素及遵循的原则,从而提高驾驶员满意度并确保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969.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工程设计中,对于巡航迎角下栅格舵导弹的展开与折叠的压心变化控制对于控制系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创新性的首次提出利用栅格舵的内壁单元的偏转,即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来实现在设计点下的压心控制。由于设计过程需要多次迭代,本文利用计算在所关注的设计点处对展开折叠压心进行了验证,创造性的利用了等效代替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折叠状态压心的快速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970.
螺旋弹簧应力松驰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新龙  汪亮 《推进技术》1999,20(1):99-102
对导弹弹体及发动机中常用的压缩螺旋弹簧进行应力松驰实验研究,得到了这种弹簧在常温下长期贮在职的应力松驰方程,为导弹武器系统的质量评判和延寿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