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0篇
航空   442篇
航天技术   151篇
综合类   145篇
航天   1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31.
不同重力条件下,浮升力对航空煤油再生冷却效果会带来不同影响。建立 RNG k-ε 湍流三维模型,通过同等条件下与他人实验和模拟得到的壁面温度对比验证该模型;针对航空燃油 RP-3 在不同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的浮力诱导的温度分布、二次流速度、对流传热系数和湍动能的变化,研究重力条件变化时航空燃油浮升力对传热流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重力加倍增大将导致浮升力对流的影响显著增强,并且湍动能随之非线性增加,对流传热系数呈现出明显的提升;重力条件改变时,重力方向上浮升力诱导的二次流发生了复杂的演变,对流传热系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最终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当航空燃油温度超过超临界温度时,对流传热系数发生突变,同时造成管壁温度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32.
Solar transients and their related interplanetary counterparts have severe effects on the space environments of the Earth.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solar corona and interplanetary physic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tudy for both solar and space scientists.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se aspects by the solar and space physics community of China during 2012–2014, which will be given in this report. The brief repor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solar corona and interplanetary physics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solar wind origin and turbulence, coronal waves and seismology, solar eruptions,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and galactic cosmic ray, magnetic reconnection,Magnetohydrodynamic(MHD)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aves and structures in solar wind,propagation of ICMEs/shocks and their arrival time predictions. 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by Chinese solar and space scientists independently or via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相似文献   
233.
针对双余度舵机系统结构复杂、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了根据故障模型反向推理的故障诊断方法.在充分考虑各元件失效机理的基础上,将故障注入闭环系统建立典型故障模型.故障模型仿真了不同元件故障如何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基于故障模型的仿真结果,对可观测到的异常状况进行分类和逆向推理归纳出故障诊断方法,并利用数学公式对一些故障量化评估.该诊断方法涵盖系统各元件,可快速定位故障元件,判断失效原因并进行定量分析,而且算法简单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234.
侧向喷流干扰流场建立与消退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峰  薄靖龙 《宇航学报》2015,36(8):877-884
针对高超声速轨控侧向喷流的非定常干扰效应问题,应用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和多重网格加速收敛技术,研究了锥-柱-裙外形轨控侧向喷流干扰流场的建立和消退过程,获得了详细的喷流瞬时干扰流场结构特性,分析了法向力放大系数、干扰力矩系数、法向力系数及俯仰力矩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侧向喷流干扰流场建立和消退过程中气动力变化较大,存在峰谷值;法向力放大系数及干扰力矩系数的定常值和非定常时均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35.
动载对管内汽水两相流流阻、空隙率和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旋转平台对动载作用下单相水和沸腾两相流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旋转速度、入口温度、液体流量等参数,获得了静止和旋转2种状态下的单相水及沸腾两相流实验数据.对旋转状态下的管内两相流型进行可视化拍摄,得到了动载作用下的两相流型图.结果表明,过载方向与流动方向相反时,过载越大,管内压力和流阻越大,液相流量、空隙率和流体得热量越小.可见,动载阻碍流体向前流动,强化了管外散热,削弱了管内流体的相变换热能力.  相似文献   
236.
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侦察设备的工作方式都是依赖电磁波的传播,其感知的准确性不同程度地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文章从复杂电磁环境的本质出发,重点分析了人为形成的几类电磁干扰,包括对卫星电子侦察、光学成像侦察、雷达成像侦察和卫星导航定位的干扰以及干扰应对措施,为最大限度减少复杂电磁环境对卫星感知的干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37.
承力筒模态分析与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卫星的关键主承力结构——承力筒进行模态分析与测试是了解其结构特性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悬挂法和固支法对某卫星用两种结构设计的承力筒进行了模态分析与测试,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方法对分析与测试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承力筒的模态特性。模态试验属于有效性确认试验,应根据具体的试验对象,慎重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38.
姿控式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策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郁  毕永涛 《航空学报》2010,31(4):701-708
针对自旋导弹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分阶段复合控制策略,该策略充分考虑了直接侧向力离散控制和空气舵连续控制的特点,将弹体迎角和侧滑角响应过程分为上升段和保持段以实现快速精确跟踪。上升段考虑固体脉冲发动机的快响应特性,利用整数线性规划(ILP)得到了需要开启的脉冲发动机数量,产生直接侧向力控制导弹快速建立迎角和侧滑角。保持段则基于动态逆控制和自抗扰控制技术,通过空气舵控制迎角和侧滑角稳定在期望值,以克服侧向喷流干扰效应和大迎角飞行带来的非线性耦合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依靠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的分时串联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复合系统的外扰和模型不确定性的影响,显著加快拦截导弹的过载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239.
涡轮叶片吸力面上收敛缝形孔气膜冷却效率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玉  张靖周  何飞  郭文 《航空学报》2010,31(6):1115-1120
运用RNG湍流模型对叶片吸力面开设收敛缝形孔的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在叶栅通道主流入口雷诺数Re=4×105~6×105和二次流吹风比M=0.5~3.0范围内,沿吸力面3个典型弦向位置处(分别对应叶栅通道喉部上游、喉部和喉部下游)开设收敛缝形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各位置处收敛缝形孔吸力面的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和主流入口雷诺数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与圆形孔相比,各位置处收敛缝形孔沿流向的冷却效率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在展向上的分布较均匀;在相同的主流入口雷诺数和二次流吹风比下,位于喉部上游位置的收敛缝形孔冷却效率大都高于其他位置。  相似文献   
240.
首先基于弹性地基曲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了管片的控制微分方程,根据圣维南原理推导了裂缝间距相应中心角应满足的卓越方程,并由此得出了管片在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产生的裂缝间距,进而分别确定了在相同和不同裂缝间距情况下的裂缝宽度,并进行了实例计算,与规范计算相比更接近实际情况,说明可以采用本文的建议方法分弧段进行裂缝参数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