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4篇 |
免费 | 903篇 |
国内免费 | 36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573篇 |
航天技术 | 655篇 |
综合类 | 618篇 |
航天 | 6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80篇 |
2010年 | 194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652.
为了得到精确度较高的刹车起动扭矩,评估直升机刹车起动能力,把握刹车装置松开时机,开展了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扭矩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涡轴发动机试验数据计算刹车起动扭矩的方法,发动机无需测试改装,通过分析输出轴转速在正常起动过程中的加速率和正常停车过程中的减速率,建立正常起动、正常停车、刹车起动输出轴扭矩平衡方程,从而快速得到刹车起动过程中燃气发生器转速与刹车起动扭矩的关系。在相同大气环境下,基于某涡轴发动机试验数据开展了起动扭矩计算和两次刹车起动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刹车起动扭矩远大于正常起动扭矩,以地面慢车状态为例,刹车起动为正常起动扭矩的4倍左右,计算误差范围为1.4%~2.2%,计算精度满足工程应用,所提方法对于涡轴发动机刹车起动能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3.
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过程信息对气路故障进行定量诊断的新方法.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 Dynamic Time Warping)技术,对动态测试样本同已知的故障模式进行相似性度量,充分利用发动机的过渡态特征信息,实现了发动机气路部件故障的定量诊断.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漏报率和误报率低,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对测量噪声和其它不确定性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54.
介绍飞机大攻角标模在高速所1.2m和0.6m风洞中进行大攻角测力试验研究所得数据与国外2.5m和0.6m风洞所得数据的相关研究情况。相关性研究的试验M数均为0.35~0.8;两座0.6m风洞试验攻角为0~29°;侧滑角高速所为5°,国外为5°、10°。1.2m和2.5m风洞的试验攻角为-3~48°;侧滑角为5°、10°。研究表明,该飞机模型在这四座风洞中吹风试验数据的相关性是好的。 相似文献
655.
656.
657.
658.
模型燃烧室油雾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ry,PIV)测量斜切径向旋流器模型燃烧室内油雾特性,试验研究不同进气温度、流量和油气比对燃烧室内油珠颗粒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燃烧室内不同区域的油珠数密度明显不同,但油珠粒径分布基本相同;进气温度升高和油气比增大,使得燃烧室中油雾的索太尔平均直径(Sauter mean diameter,SMD)减小,燃油雾化得到改善;而进气流量的变化对燃烧室中油雾的SMD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59.
受鸟类翼面覆羽结构特点的启发,在前期仿生流动控制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不同厚度的柔性锯齿型人工覆羽,将其分别安装于NACA0018平直机翼上翼面不同弦长位置,通过实验考察大迎角条件下流动分离控制效果。实验在天津大学低湍流度风洞进行,采用坐标架对机翼尾流区进行扫掠测量,使用热线风速仪获取尾流区的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信息,并使用高速相机拍摄人工覆羽的运动情况。通过平均速度分布、脉动速度均方根曲线、功率谱密度、小波能谱和小波等值云图等对不同厚度覆羽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厚度覆羽:安装在机翼前缘附近时,能有效减小前缘剪切层和机翼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这是由于覆羽自适应振动促进了低频大尺度相干结构向高频小尺度相干结构的转化;安装在机翼尾缘附近时,机翼周围流场无明显变化。相反,对于大厚度覆羽,覆羽阻碍分离回流区沿机翼表面向前缘发展,在靠近机翼尾缘时,流动分离控制效果较好。此外,本文还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绘制了覆羽的运动情况和周围流场流动示意图,验证了不同工况下人工覆羽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厚度覆羽实现流动分离控制的机理。 相似文献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