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航空   737篇
航天技术   248篇
综合类   172篇
航天   2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2 毫秒
951.
考虑了行星架微位移、时变啮合刚度、旋转阻尼和构件自重,建立了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利用多领域工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优化语言Modelica进行求解,分析了各主要构件支撑刚度对行星传动系统均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刚性支撑条件下,较小的系统误差都将引起行星轮间载荷分配严重不均匀.一个或者多个构件的支撑刚度小于107N/m时系统能获得较好的均载效果.在构件支撑刚度敏感区间,随着该构件支撑刚度的增大,系统均载性能将迅速恶化.多个构件支撑刚度减小时,系统的均载效果比单个构件支撑刚度减小要好.改变其中某个行星轮的支撑刚度会使载荷在行星轮间重新分配,降低某个行星轮的支撑刚度,其分配的载荷减小.   相似文献   
952.
深空干涉测量天线高精度站址测量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深空测控任务的干涉测量天线的高精度站址测量对于深空航天器的高精度导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国内外对干涉测量天线高精度站址测量技术的研究、试验及成果,对2种站址测量方法——测地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方法和归心测量方法的原理、现状进行了总结与比较:测地VLBI方法最为直接有效,且测量精度高;归心测量方法能反映参考点的本地变化,可提供站址初值,且便于连续监测;2种方法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对高精度站址测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深空测控网的后续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基于深度学习的滑油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敏  王涛  王力 《推进技术》2020,41(5):1159-1167
针对传统的数据特征提取方法难以提取航空发动机滑油监测数据有效特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ulti-scales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SCNN)、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和BP网络的单通道网络模型MSCNN-LSTM-BP。将多尺度学习融入CNN,MSCNN和LSTM以串行方式提取数据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二维特征。实验结果表明:3尺度的MSCNN-LSTM-BP对数据样本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8.2%,单组电容数据采集测试时间仅为2.1986ms,综合分类率F1达到98.57%,总体性能优于CNN,LSTM和传统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方法。MSCNN-LSTM-BP满足航空发动机滑油监测对于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54.
作战目标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目标信息保障需求,根据知识图谱技术基本概念,分析了作战目标知识图谱的重要性,提出了作战目标知识图谱构建的基本架构,并对实体抽取、关系抽取、属性抽取、实体消歧、指代消解等主要环节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作战目标信息智能检索和信息推荐、作战目标多维知识表示、作战指挥辅助决策等作战目标知识图谱典型应用,对知识图谱技术在作战服务保障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作战目标知识图谱在应用中面临的技术挑战。文章在作战目标信息保障中初步探索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对未来目标情报指挥认知能力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5.
摘要: 随着电推进器及小推力转移变轨的研究逐渐深入,在深空探测领域应用电推力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章基于以月球中继卫星的运行轨道地月L2点Halo轨道为目标轨道的轨道转移任务,采用Lyapunov最优反馈控制方法,计算单一轨道根数的局部最优控制率,通过遗传算法调整五个轨道根数的权重,得到时间最优的月球中继卫星小推力轨道转移方案,具有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56.
    
对比分析了采用碳纤维集束和基于单向复合材料的碳纤维轴向导热性能测试方法的差异性,研究了纤维体积分数、试样厚度等对导热测试的影响,分析了聚丙烯腈基高强型、高模型碳纤维和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对该测试方法的适用性,考察了碳纤维轴向导热性能与其结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纤维向树脂的传热作用,单向复合材料试样比碳纤维集束试样具有更低的热扩散系数,采用碳纤维集束试样可获得准确的纤维导热系数,而基于单向复合材料计算得到的纤维导热系数偏高。纤维体积分数越高、试样厚度越大,基于单向复合材料计算得到的碳碳纤维导热系数越大;采用碳纤维集束试样测试碳纤维导热系数时,碳纤维体积分数变化对碳纤维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影响不大。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高模型碳纤维、高强型碳纤维导热系数依次降低,晶面间距越小、晶粒尺寸越大,碳纤维导热系数越高。研究结果对准确表征碳纤维导热性能、设计高导热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7.
为保证运载火箭舱段钻铆过程质量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缺陷,开展了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在卫星整流罩应用技术研究。针对机器人自动钻铆设备,通过阐述结构组成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开展钻孔和铆接等工艺研究为手段,实现了某运载火箭Φ3 800 mm卫星整流罩的试制。结果表明,采用主轴转速12 000 r/min,进给速度500 mm/min时,能有效控制钻孔出口毛刺高度;通过控制插钉深度、扭矩、悬停时间等工艺参数,可提高铆钉送钉成功率;试制产品加工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在运载火箭舱体研制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58.
马敏  刘一斐  王力 《推进技术》2021,42(11):2590-2599
针对航空滑油检测过程中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存在的病态性和欠定性问题,将稀疏正则化中基于L1/2正则化的半阈值迭代算法应用到ECT图像重建,加入L2范数的惩罚项,构造新的泛函模型,并在迭代过程中设计一种新的约束项以优化解向量。仿真实验采用Comsol5.3搭建系统模型,Matlab2014a处理采集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与Landweber迭代算法相比,改进算法成像误差降低37.33%,相关系数提升33.67%;与半阈值迭代算法相比,改进算法成像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降低12.31%和提升11.86%,图像误差降低至0.24、相关系数提升至0.92,且成像时间依然保持在0.06s。实际滑油监测的实验系统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直接数字频率生成模块生成数字量的正弦激励信号,通过D/A转化为正负交流信号对测量电极进行激励。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CT系统的改进半阈值迭代算法可以满足航空发动机滑油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9.
针对机载MEMS航姿系统中器件精度低且易受干扰导致其姿态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气/卫星信息辅助的航姿系统融合方案。构建了多源传感信息辅助下的综合航姿系统方案,所设计系统具有多种工作运行模式,可根据传感器可用状态实现滤波器的无缝切换,建立了组合导航系统状态和量测模型,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实现多源信息的融合与估计,并开展了原理样机的跑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融合方案能有效保障航姿系统的可靠性与精度,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0.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2016-2018),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hinese research of interplanetary physics, with nearly 100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academic journals. The achievements ar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solar corona; solar wind and turbulence; filament/prominence and jets; solar flare; radio bursts; particle acceleration at coronal shocks; magnetic flux ropes; instability; instrument;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and their interplanetary counterparts; Magnetohydrodynamic (MHD) numerical modeling;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and cosmic rays. The progress further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ruptions of solar activities, their evolutions and propagations in the heliosphere, and final geoeffects on our Earth. These results were achieved by the Chinese solar and space scientists independently or via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This paper will give a brief review of these achie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