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36篇
航空   399篇
航天技术   222篇
综合类   71篇
航天   2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81.
腿式着陆器缓冲材料缓冲特性及其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适合腿式着陆器用缓冲器的缓冲材料,对8种不同规格的薄壁铝管,3种不同规格的铝蜂窝及4种不同规格的泡沫铝在准静态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压缩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出了其相应的应力/能量一应变曲线图.通过对缓冲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及压缩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到了5类缓冲材料缓冲特性的表征方法,这些表征方法可以全面地对不同缓冲材料的缓冲特性进行评价,以便指导腿式着陆器用缓冲器的设计.最后结合所提出的缓冲材料缓冲特性的表征方法,对所试验的薄壁铝管、铝蜂窝及泡沫铝这3类不同的缓冲材料的缓冲特性进行了总结,并得到了粗孔的名义压缩强度为0.14~0.15MPa的泡沫铝为在所试验的缓冲材料中,是最理想的腿式着陆器用缓冲材料.  相似文献   
282.
文章通过计算某型号磁力矩器工作时产生的磁场,分析了等离子体在磁力矩器磁场中的运动状态,计算了电子在磁力矩器周围的密度分布。结果显示:在磁力矩器工作时,周围电子密度将增大,最大可为正常密度的10倍。密度增大的区域尺寸在轴向上略大于磁力矩器的长度,越靠近磁力矩器的两端电子密度越小,形成一个“凹陷”;径向上主要在半径小于4 m的范围内。在此区域应避免摆放对带电粒子敏感的部组件。  相似文献   
283.
以运载火箭机加零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成组分类编码系统。采用固定码对一般零件进行编码,而用固定码+辅助码对复杂零件进行编码。实现了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和派生式CAPP系统的集成。在使用过程中,将特征码位提前,使得使用过程大为简化。依据零件编码划分了零件组,建立零件组的特征矩阵,通过对典型零件编码,实现了对典型工艺的快速查找和应用。  相似文献   
284.
采用质子加速器对Fe-Ni软磁合金进行8 MeV质子辐照,研究其磁性能及组织结构与缺陷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质子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加,Fe-Ni合金的矫顽力增大,磁导率下降,饱和磁感应强度未受影响。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辐照未引起相结构的变化,但使晶格发生了畸变。正电子湮没分析表明,辐照导致了空位等材料缺陷。  相似文献   
285.
矩形通道中亚尺度肋片的流动换热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装有不同结构亚尺度肋片矩形通道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通道流场、温度场分布以及平均努塞尔数的基本特征,对各种肋片通道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亚尺度肋片距主肋片根部越近越有利于散热;在远离热面区域,亚尺度肋片的比表面积越大传热效果越好.当扩展表面积相同时,亚尺度肋片的长宽比越大换热效果越好;计算结果及分析揭示了控制肋片最优几何形状的统一原则——广义温度梯度均匀化原则,并依照此原则确定了可以强化换热的较优的肋片结构.计算分析表明广义温度梯度均匀化原则可以控制对流换热过程的传热强化.   相似文献   
286.
Abundant graphite particles occur in amphibolite-grade quartzite of th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Wutai Metamorphic Complex in the Wutaishan area of North China. Petrographic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graphite particles occur within and between quartzite clasts and are heterogeneous in origin. Using HF maceration techniques, the Wutai graphite particles were extract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Laser Raman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a population of extracted graphite discs indicated that they experienced a maximum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of 513 +/- 50 degrees C,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host rock and supports their indigenicity.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particles bea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hexagonal sheets of graphite crystals) related to metamorphism and crystal growth, bu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m (graphite disc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circular morphology, distinct marginal concentric folds, surficial wrinkles, and complex nanostructures. Ion microprob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graphite discs showed that their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range from -7.4 per thousand to -35.9 per thousand V-PDB (Vienna Pee Dee Belemnite), with an average of -20.3 per thousand, which is comparable to bulk analysis of extracted carbonaceous material. The range of their size, ultrastructures,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suggests that the morph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Wutai graphite discs were overprinted by metamorphism and their ultimate carbon source probably had diverse origins that included abiotic processes. We considered both biotic and abiotic origins of the carbon source and graphite disc morphologies and cannot falsify the possibility that some circular graphite discs characterized by marginal folds and surficial wrinkles represent deflated, compressed, and subsequently graphitized organic-walled vesicles. Together with reports by other authors of acanthomorphic acritarchs from greenschist-amphibolite-grade metamorphic rock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worthwhile to examine carbonaceous materials preserved in highly metamorphosed rocks for possible evidence of ancient life.  相似文献   
287.
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基于职业发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88.
昝浩  周伟星  陈满堂  李岩  吴猛 《推进技术》2021,42(9):2094-2104
通过实验发现振动的节流通道会引起碳氢燃料的不稳定流动现象。为了探究节流通道振动引发碳氢燃料不稳定流动的机理,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k-ω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节流通道振动对流场动态特性的影响,重点关注节流通道振动对扩张结构附近流动分离的动态特性的影响。数值模拟节流结构两端压差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所采用的数值方法和湍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燃油流动方向和节流通道振动方向一致时,会发生不稳定流动现象。当燃油流动方向和节流通道振动方向垂直时,不会发生不稳定流动现象。通过流场的动态分析,发现振动方向与流动方向一致时扩张结构附近非定常涡会发生轴向的周期性运动,从而导致了不稳定流动的现象。振动速度越大,不稳定流动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89.
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是计算流体力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由于LBM中的格点仅与相邻的格点间存在数据传递,因此具有良好的并行性.LBM并行算法中的数值通信部分通常采用的是格点上的微观量——分布函数.每次传递的分布函数具有多个不同的速度方向,为了进一步减少LBM并行算法的通信开销,从格子 Boltzmann方法的物理特性以及相应的串行程序为切入点,深层次地挖掘可并行的因子,设计了专门用于通信面的类,使用数量较少的宏观量进行通信,降低了通信所占的比重,缩短了通信时间,提高了加速比和效率.实验表明,在4 096个计算核上依然有良好的加速比和效率.  相似文献   
290.
冯肖雪  刘萌  李笑宇  潘峰 《宇航学报》2020,41(12):1561-1570
将高超声速飞行器双重不确定性因素建模为未知干扰输入项,针对状态演化方程和量测方程含有不同未知干扰输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系统状态估计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方差极小化的递推状态估计器(Adaptive variance minimization based Recursive Estimator, AVMRE)。首先建立了状态估计递推滤波器模型,实现滤波误差中的量测未知干扰解耦,之后引入自适应调整因子刻画状态未知干扰并推导了最小上界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最后,基于最小方差估计准则设计了滤波器中的量测增益反馈矩阵。以外部突风和传感器故障为例,受内外部双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与相关算法的仿真对比反映了本文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