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63篇
航空   578篇
航天技术   231篇
综合类   152篇
航天   2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役钢结构概率安全评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型在役钢结构的安全评定问题,综合利用第二水平法和Monte Carlo法,提出了静载和疲劳条件下概率安全评定的方法;并利用三阶段腐蚀规律对海洋气候腐蚀条件下概率安全评定过程进行了修正.以青岛港装船机主梁和翻车机端环为例进行了实际结构的安全评定分析计算,分别得出了这些结构中一些缺陷的确定性和概率安全评定结果.2种评定结果是大体上是相近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通过对这些确定性和概率安全评定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了确定性和概率性安全评定方法的初步关系式-近似为单对数线性关系,此结论为概率安全评定方法的工程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循环湿热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CCF300/5428复合材料在循环湿热环境下的吸湿-脱湿行为和层间剪切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了循环湿热处理的不同阶段纤维/基体界面结合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反复吸湿后,水分的初始扩散速率和饱和吸湿率增加;脱湿后水对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大部分可以消除;复合材料吸湿后室温环境下性能下降较少,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复合材料的性能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3.
铰链展开式构型航天器设计及其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航天器结构的模块化设计概念,设计了一种空间可展开航天器模块化结构构型,即铰链展开式构型。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模块化本体和太阳翼虚拟样机模型。在空间失重环境下,分析了模块化本体和太阳翼在3种展开顺序下(本体各模块和太阳翼同时展开、太阳翼先展开本体各模块后展开和本体各模块先展开太阳翼后展开)对航天器姿态的影响,同时对比了不同扭簧参数对姿态角和展开时间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为未来高机动、多型态、多用途自适应变构型航天器的设计以及空间姿态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4.
合成仪器技术作为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装备综合保障中占据重要地位。介绍了合成仪器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及特点,详细论述分析了合成仪器中涉及的包括信号调理、ADC/DAC、数据处理器与总线、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及实现,并展望了合成仪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5.
顺载和管径对管内水沸腾两相流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转台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模拟飞行过载,并在此过载作用下进行了不同管径内沸水两相流实验.通过改变过载大小、管径、沸水流量等参数,得到沸水流动特性的初步变化规律,并对顺载作用下沸水的流型进行了拍摄.结果显示顺载和管径对沸水的流动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顺载作用使管内出现了一些新流型,并且增加了流动的不稳定性.压差随顺载的增大而减小,且管径越大其减小的程度越大.实验结果增加了动载下管道内工质流动特性的数据积累,同时对飞行器上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民用飞机中广泛采用的双梁式机翼结构,以机翼结构纵向构件(长桁)和横向构件(翼肋)的数量为参数生成机翼CAD模型,然后基于Patran的PCL(Patran Command Language)语言,根据整体模型分割、局部模型编号、局部网格控制、整体有限元生成的思路,实现了以纵向和横向构件的数量变化为基础自动进行机翼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分析,并将上述流程集成到机翼结构的布局优化中.最后参照某大型民用飞机的机翼外形尺寸建立了CAD模型,以机翼的静强度、刚度和蒙皮稳定性为约束,以机翼结构质量最低为目标,对上、下蒙皮长桁和翼肋数量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布局使机翼结构质量降低了10.1%,表明了布局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民用飞机驾驶舱构型快速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方案设计阶段提高民用飞机总体方案的设计质量和形成效率,研究了民用飞机驾驶舱构型的设计措施,并在一个开放式的飞机总体设计环境中实现了这一功能.定义了飞机机身坐标系,研究了确定驾驶员设计眼位、驾驶舱布置和风挡参数化设计与模型构建的方法.建立了交互式民机驾驶舱构型二、三维快速设计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驾驶舱模型的自动化调整,为总体设计阶段进行多学科设计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设计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联翼布局俯仰力矩非线性变化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联翼布局飞机具有优良的升阻特性,是下一代亚声速飞机优先选择的气动布局型式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其俯仰力矩随迎角的增大会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变化特点.针对该问题,在Ma=0.75条件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亚声速联翼布局气动性能及其绕流流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各部件气动特性分析,结合不同前翼绕流流动状态下前/后翼绕流场特点及截面气动力分布特点,揭示了前翼对后翼绕流流场干扰是引起其俯仰力矩非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迎角下,该联翼布局飞机前翼绕流发生分离,从而影响后翼绕流流场,引起后翼气动效率下降,导致全机俯仰力矩随飞机迎角发生非线性上扬,对该机飞行性能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不同捻度缝合线的浸润效果,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捻度缝合线浸润树脂后的尺寸及其与树脂界面结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缝合线捻度的增加,树脂浸润缝合线的效果变差,缝合线纤维束及单丝与树脂结合情况变差;浸润树脂后的缝合线纤维束尺寸相对浸润之前提高,但随着捻度的增加,浸润树脂后的缝合线纤维束尺寸降低.  相似文献   
110.
Using the GPS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data at Hainan station (19.5°N, 109.1°E) in the eastern Asia equatorial regions and relevant ionospheric and geomagnetic data from July 2003 to June 2005, we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L-band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activity over this region to different strong magnetic storm conditions (Dst < −100 nT) during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the solar cycle. These strong storms and corresponding scintillations mainly took place in winter and summer seasons. When the main phase developed rapidly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near 20–21 LT (LT = UT + 8) after sunset, scintillations might occur in the following recovery phase. When the main phase maximum occurred shortly after midnight near 01–02 LT, following the strong scintillations in the pre-midnight main phase, scintillations might also occur in the post-midnight recovery phase. When the main phase maximum took place after 03 LT to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no any scintill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latter of the night. Moreover, when the main phase maximum occurred during the daytime hours, scintillations could also hardly be observed in the following nighttime recovery phase, which might last until the end of recovery phase. Occasionally, scintillations also took place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storm. During those scintil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nighttime magnetic storms, the height of F layer base (h’F) was evidently increased.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F layer base height does not always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scintillations, which indicates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of various disturbance processes in ionosphere and thermosphere systems during the st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