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7篇
航空   144篇
航天技术   63篇
综合类   26篇
航天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经过多年的研发,技术水平与作战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所谓朝鲜、伊朗等国弹道导弹(BM)的威胁,美国积极推进其导弹防御(MD)系统计划。介绍美国MD系统能力水平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与海基中段防御系统的拦截试验及发展情况,最后分析了MD系统的未来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2.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在飞行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AKawamura等人提出的Neural-Fuzy协作系统概念[1],根据模糊系统的结构,确定等价结构的神经网络。网络保留了模糊控制系统的优点,空间结构清晰,同时具有学习功能,并介绍了采用多层神经网络表达模糊控制系统的知识规则、模糊推理和学习算法,给出了控制某导弹纵向姿态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3.
航天器贮箱用钛制隔膜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弹塑性大位移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建立航天器贮箱用钛制隔膜变形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首次通过编辑子程序实现了隔膜厚度的渐进变化及失效过程中隔膜的自动开裂,准确仿真出了隔膜在翻转变形过程中发生的褶皱、偏心与破裂等失效行为。依据此模型,分别对075 mm等厚隔膜及055~08 mm变厚隔膜的翻转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对其翻转规律及失效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等厚隔膜在翻转过程中易产生褶皱,渐变壁厚隔膜翻转性能明显优于等厚隔膜,能克服褶皱的产生,但变厚隔膜在变形过程中易产生偏心。通过与试验对比表明,数值仿真能准确预测隔膜的变形规律与失效模式,为后续优化厚度分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4.
基于FPGA控制实现的1553 B总线通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满足有效载荷系统与卫星平台的复杂任务和可靠的数据通信,提 出了一种基于FPGA控制协议芯片BU-61580实现1553B总线远程终端通讯的 设计方法.取代CPU而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将整个系统的数据管理与控 制通讯集中在1片FPGA芯片内实现,有利于系统的软件重用和增加系统可 靠性.  相似文献   
45.
日照边缘区域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SIS模型和背景太阳辐射谱模型,在一定大耀斑辐射谱假设的前提下,计算了耀斑期间日照边缘区域的电子产生率,分析了这一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大耀斑期间在日照边缘区域,甚至大于太阳天顶角90°的区域都有明显的电子产生率的增加.从不同太阳天顶角处的电子产生率剖面的形态来看,随着天顶角的增加最大电离率减少,但高度增加.计算还显示了在太阳天顶角小于90°的区域内电子产生率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双峰结构,这种结构对应着电离层的E区和F区,但在天顶角大于90°区域,F区的电子产生率要大得多.考虑到离子和电子的复合过程,这一区域的总电子含量的增加主要产生在高F区.   相似文献   
46.
We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kinetic properties of slow-mode shocks near the plasma sheet boundary layer (PSBL) associated with magnetic reconnection by Cluster observation. The presence of slow-mode shocks is confirmed by traditional Rankine–Hugoniot (RH) analysis and Monte-Carlo shock fitting method. The Walén analysis, applied to the tailward flow associated with slow-mode shocks, also supports that plasma was accelerated across a Petschek-type slow-mode shock connected to the diffusion region. Back-streaming ions were observed on the shock layer, and cold ions were accelerated and heated by slow-mode shocks. In addition, whistler and electrostatic solitary waves were observed around the slow-mode shocks. These waves might be excited by the observed field-aligned electron beams near the shocks.  相似文献   
47.
增强FMS柔性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柔性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实现生产柔性是引进柔性制造技术的根本目的。FMS是柔性制造技术应用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48.
面向航空智能制造的DT与AI融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隋少春  许艾明  黎小华  刘顺涛  黄伟 《航空学报》2020,41(7):624173-624173
针对航空装备复杂制造场景下制造过程管控维度多尺度大、制造资源组成复杂性高、质量问题跟踪定位难度大等问题,结合数字孪生(DT)与人工智能(AI)技术特点,开展了面向航空智能制造的DT与AI融合应用研究。基于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应用现状,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融合机理,分析了支撑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融合驱动航空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融合驱动的AI控制中心构建涉及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加工制造过程自适应控制、智能车间生产过程智能管控、制造过程资源调度与优化决策、产品智能质量控制等应用场景,为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在航空智能制造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two ionosondes at Wuhan and Kokubunji, this paper presents effects of TADs on the daytime mid-latitude ionosphere during the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 on March 31, 2001. During a positive ionospheric storm, the start of the enhancement of the foF2 (F2 peak plasma frequency) at Wuhan lags that at Kokubunji by 15 mi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time interval of trave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 (TADs’) propagation from Kokubunji to Wuhan. Associated with the uplifting of the hmF2 (height of F2 peak) caused by TADs, it is observed by the two ionosondes that the F1 cusp becomes better developed. Therefore, during a geomagnetic storm, TADs originating from the auroral oval may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 in the F1 region ionosphere at middle latitudes. It is highly likely that TAD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F1 cusp.  相似文献   
50.
用氢气泡法显示了两种大涡,即平板起动涡和细干扰线在圆盘前诱发的大涡的内部流动结构。它们的轴向流,涡核的孤立波,以及向破裂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