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2篇
  免费   647篇
  国内免费   326篇
航空   1742篇
航天技术   388篇
综合类   192篇
航天   58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何星  王宏力  陆敬辉  姜伟 《推进技术》2015,36(3):458-464
为提高初始小样本情况下时间序列在线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结构自适应序贯正则极端学习机(SA-SRELM)。该方法在在线序贯学习阶段,针对不同训练样本规模选择不同的递推方式对输出权值进行更新;同时,在训练样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为提高预测模型对系统的动态适应性,在加入新样本的同时对旧样本进行剔除,完成预测模型的训练。利用3种混沌时间序列预测实例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将所提方法用于航空发动机排气温度预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正则极端学习机(RELM)和序贯正则极端学习机(SRELM)方法具有更好的泛化性能,预测精度分别是二者的约6倍和2倍。  相似文献   
432.
金属晶须自发生长是材料科学中长期受到关注的科学现象.随着航天电子产品集成度的提高,由金属晶须自发生长引起的短路和电子故障问题对航天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研究金属晶须的生长规律,分析金属晶须的生长机理,探寻抑制金属晶须生长的技术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金属晶须生长现象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金属晶须的生长行为、各种影响金属晶须生长的因素、解释锡晶须生长机理的理论等.结合航天型号金属晶须生长导致的故障,对晶须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金属晶须抑制的常用措施.  相似文献   
433.
The effects of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on the semi-soli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VW63Z (Mg-6Gd-3Y-0.4Zr, wt.%) alloy are studied. It shows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VW63Z alloy could transform from equiaxed crystal to semi-solid spherical crystal after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above 620 ºC. With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elevating from 620 ºC to 635 ºC and the holding time prolonging from 10 min to 35 min, the liquid frac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semi-soli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VW63Z allo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e., particle coarsening and spheroidization;particle necking, coalescence, and Ostwald ripening;and dynamic equilibrium. The semi-solid process window of VW63Z alloy ranges from 620 ºC to 635 ºC, where the best process parameters are holding at 635 ºC for 20 min?30 min. The solid fraction,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and the shape factor are 41.1%?53.8%, 81.5 μm?83.2 μm, and 0.70?0.75,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relative deviations of the solid fraction, the particle size, and the shape factor at different heights of the same billet are 44.6%, 17.4%, and 16.6%,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that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formity of edge and core of VW63Z alloy during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The driving force of microstructure is supposed to be the reduction of solid-liquid interface free energy.  相似文献   
434.
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阐述了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的必要性、特点和主要挑战.将自主故障诊断技术分为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三类,重点归纳民近年来国内外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技术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现状,最后展望了航天器自主故障诊断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5.
移动IPv6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悌 《航空电子技术》2005,36(3):44-46,54
重点讨论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优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36.
壁面加热湍流标度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风洞中壁面加热和不加热平板湍流边界层不同法向位置的流向速度和温度的时间序列信号,研究了壁面加热的边条件和不同法向位置的剪切作用对速度和温度增量的p阶结构函数的非线性反常标度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壁面加热的边界条件不同法向位置的剪切作用对层次结构模型中间歇参数β和最奇异指数γ的影响明显存在,并初步分析了在具有强剪切作用的壁湍流中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37.
某民用飞机发动机空中起动时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描述风车起动和起动机起动过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起动机起动和风车起动的起动时间和点火时间。通过研究可知:(1)风车起动和起动机起动时间对比主要取决于起动机脱开前阶段,由于起动机的带转作用,起动机起动时间较短,但随着飞行速度增大,起动时间逐渐和风车起动接近;(2)风车起动和起动机起动的点火时间对比,主要取决于点火准备时间,起动机起动点火时间相对较长,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逐渐和风车起动点火时间接近。该研究可为发动机起动系统设计以及发动机空中起动试飞数据分析、排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8.
为了研究文氏管出口张角对旋流杯综合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文氏管出口张角的双级旋流杯开展了流量特性、下游流场和雾化性能试验,并借助仿真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氏管出口张角对旋流杯流量以及流量系数无显著影响。回流区外侧扩张锥面轴向速度随出口张角的增大先增后减。出口张角的存在可增大文氏管出口湍动能,强化两级旋流气体之间相互剪切作用进而改善雾化性能,存在一个最佳的角度(本文研究参数范围内,该值为56°)使得液雾平均粒径最小且液滴尺寸分布最均匀。拟合了关于文氏管结构的可用于预估双级旋流杯SMD值的模型公式,预估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20%。  相似文献   
439.
为解决串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在涡轮模态与冲压模态转换过程中的推力及流量连续控制问题,在基于EKF的在线发动机实时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推力控制的串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控制规律。通过发动机内推力、总空气流量、风扇空气流量、风扇喘振裕度等多参数的闭环控制,实现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的稳定模态转换。仿真分析表明,模态转换过程中推力稳态控制误差不超过2.1%,流量稳态控制误差不超过3%,模态转换过程中推力瞬态波动不超过9%,空气流量瞬态波动不超过7.6%。  相似文献   
440.
为满足SF6绝缘电气设备故障监测与预警的实际需求,分析了国内分解气检测研究现状.对比近红外与中红外吸收光谱检测技术,提出近红外吸收光谱技术在线检测的技术方案.计算分析待测气体特征谱线的吸收系数、吸收光程和电路信噪比对精度的影响,完成系统参数设计.提出SF6分解气在线检测系统方案,实现对H2S、HF和CO这3种气体测量.数据分析表明,系统检测精度优于5×10-7,表明该系统满足电力行业在线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