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9篇 |
免费 | 1075篇 |
国内免费 | 48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660篇 |
航天技术 | 587篇 |
综合类 | 331篇 |
航天 | 8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220篇 |
2021年 | 203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194篇 |
2014年 | 181篇 |
2013年 | 230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35篇 |
2006年 | 162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大区域、小重叠卫星影像有理多项式模型(RPC)定位精度优化的技术流程,基于开源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RPC几何模型约束,通过优化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实现了无像幅约束的控制点和连接点的快速稳健匹配,应用DEM支持下的RPC模型二维区域网方法实现了多景影像RPC模型精度的联合精化。GF-1卫星WFV影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DEM支持下经过区域网平差后,RPC模型的定位精度可达到像素级水平。 相似文献
602.
针对因空间站大型对日定向装置传动末端齿轮副尺寸大导致的中心距偏移及倾斜偏差问题,提出具有中心距可分性的新型渐开弧面齿轮,具备中心距补偿能力,有效解决末端齿轮传动中心距偏差问题;依据对末端传动指标要求及约束条件,采用渐开弧面齿轮传动技术对齿轮副进行设计、强度校核及仿真分析;设计并开展等比例方案下多套产品研制及多轮次齿轮副寿命试验研究工作,测试传动效率并观察齿轮齿面状态,以验证新型齿轮传动的中心距补偿能力及可行性。研究内容为大型传动机构齿轮副方案设计奠定基础,并为新型渐开弧面齿轮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3.
红外目标识别系统成为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等军事和民用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红外目标识别算法是红外目标检测识别系统中的核心之一。传统红外目标识别技术往往依赖人为的特征选择,无法对复杂困难的红外目标实现高效、准确的识别。本文提出了训练中反量化与通道级量化相结合的量化策略,有效减小量化误差对网络模型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低比特量化算法在红外数据集上有着优异的表现。在硬件部署方面,本文提出了更加高效的卷积计算单元,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达到了更高的峰值性能。最终,在PYNQ-Z2嵌入式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上进行验证,系统在150 MHz的时钟频率下达到了90.6 GOP/s的峰值吞吐率,其功耗为2.5 W。 相似文献
604.
605.
针对火星大气环境下的反作用力控制系统(RCS)喷流干扰问题,采用自研CFD软件数值模拟“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外形在火星大气环境中的喷流干扰效应;并与文献中的高超声速喷流干扰风洞试验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继而完成了火星大气环境高超声速(M∞=5~10)条件下的偏航方向喷流干扰效应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攻角(α=0°~-30°)、不同马赫数条件下的喷流干扰气动规律:负攻角增大将导致喷流干扰效应增强以及附加偏航力矩增加;来流马赫数对附加干扰力矩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火星探测器喷流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6.
为提高空间望远镜桁架形变测量精度,对影响工业摄影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测量网形进行研究,发现工业摄影测量网形的质量直接影响形变测量精度,在保证测量网形稳健性优的前提下,保持高的测量网形一致性可以大幅度提高形变测量精度。为验证该结论,以测量重复性精度为评价指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测量网形一致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高的测量网形一致性比随机网形提高至少2倍以上的测量重复性精度,可为提高空间望远镜形变测量精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07.
太阳风暴在电力系统网络中驱动产生的GIC会影响电力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 严重时还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件. 预测电网GIC水平能够为电力系统保护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对这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 为了解决该问题, 将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以及注意力机制相结合, 利用空间天气的相关监测信息, 提出了大规模电网GIC多时间长度的预测方法. 本文在分析太阳风暴驱动产生电网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 GIC)基础上, 构建了GIC预测模型; 提出了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CNN-BiLSTM改进模型, 对GIC进行预测, 并给出了预测流程. 采用CNN捕获地磁扰动局部信息, 根据BiLSTM综合地磁暴扰动信息的全局特征, 综合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评估对GIC关键作用的地磁信息片段, 实现电网GIC的预测. 利用2004年11月8日00:00 LT-20:00 LT巨型磁暴期间DED地磁台站和QGZH地磁台监测数据, 应用所提方法对岭澳500 kV变电站GIC进行回归预测. 经过训练后, GIC预测相对误差均在12%以内, 精度高于其他模型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608.
研究微重力下液氧贮箱内气泡脱离半径是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推进剂在轨沸腾与换热计算的基础. 与常重力和低重力环境不同, 微重力下Marangoni效应变得突出. 为了求解气泡脱离半径, 构建包含浮力、惯性力、压差力、表面张力、黏性阻力和Marangoni力的气泡动力学模型. 针对现有Marangoni力计算公式适用范围狭窄的问题, 依托数值仿真方法, 拟合得到了更精确的修正因子计算公式, 进而扩充了Marangoni力计算模型的适用范围. 使用运载火箭液氧贮箱常规工作压力0.3 MPa下的饱和液氧物性参数, 计算得到气泡所受合力随半径的变化关系以及气泡脱离半径随重力的变化关系. 结果表明, 气泡的脱离行为可以由微重力区、过渡区和低重力区三个区域来划分. 微重力区内可以形成厘米级甚至米级的大气泡, 而低重力区内只能形成0.1 mm级的小气泡. 相比之前的模型, 本文模型可以同时适用于三个区, 更全面地揭示了微重力下液氧贮箱内的气泡脱离特性, 可以为液氧贮箱换热特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09.
气波制冷机具有制冷效率高、可带液工作等优点。为深入研究气波制冷机核心部件压力振荡管内部波系运动,设计了一套双开口压力振荡管可视化流场测量平台,利用视场拼接和纹影技术获得压力振荡管内密度梯度场的定量表达,并将实验结果与二维欧拉方程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交叉对比验证,误差为3.2%,证明基于纹影技术追踪管内复杂波系运动的方法不仅直观可视且准确可靠。基于上述方法,对不同压比和转速下的压力振荡管内波系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增大压比或转速均会提升激波马赫数。压比由1.5增大至3.0时,激波强度和膨胀波强度均显著增大,强化了对近管口区间气体的膨胀作用。转速由800 r/min提高至
610.
旋转喷管型面使超声速变马赫数风洞在单次运行过程中可连续调节实验区的马赫数,便于研究飞行器的机动过程、进气道起动过程中的气动问题。在控制喷管型面旋转过程中,流场参数能否线性变化是衡量超声速变马赫数风洞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变马赫数风洞实验区流场参数的线性变化规律,利用弹簧光顺的动网格技术建立数值仿真模型,验证喷管位于马赫数3.041~3.215 范围所对应的位置时,实验区流场参数是否满足线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对喷管型面旋转的控制实现了风洞实验区流场参数的线性变化,动态计算结果与预期实验区流场参数线性变化规律吻合良好;在不同加速度的流场参数线性变化过程中,各时刻实验区的平均参数与预期参数之间的偏差均小于0.1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