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22篇
航空   360篇
航天技术   166篇
综合类   80篇
航天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71.
Air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has the capability of high-resolution, and spaceborne SAR has the capability of wide-swath. Inspired by recent advances in near-space defined as the region between 20 km and 100 km, this paper conceptually designed near-space vehicle-borne SAR. The near-space vehicle-borne SAR has the synthetical advantages of the satellite and airplane platforms. By placing SAR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in near-space vehicles, many functions that are currently performed with satellites or airplanes could be performed in low cost way. These advantages make simultaneous high-resolution and wide-swath SAR imaging possible. As su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near-space vehicle for high-resolution and wide-swath SAR imaging, and deals with conceptual performance, as opposed to technological implementation. The concepts, models and processing algorithms are provided. To further suppress the azimuth ambiguities and extend swath width, multiple beams in azimuth is applied. Furthermore, an example near-space vehicle-borne SAR is designed. It is shown that the use of cost effective near-space vehicles can provide the solutions that were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out of reach for remote sensing scientists and customers.  相似文献   
372.
在对接机构方案样机缓冲试验中发现了轴向缓冲力超标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理论分析了轴向缓冲力过大的原因, 进行了仿真计算, 给出了降低轴向缓冲力的措施, 并在对接机构方案样机上实施了部分措施进行验证试验, 验证试验数据表明仿真正确、措施有效. 仿真也复现了飞行器模拟件自振频率对轴向缓冲力的影响, 并在飞行器模拟件的模态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仿真给出了必须对试验数据进行滤波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373.
主要研究黎曼空间中Delaunay三角化和Voronoi图.首先,分析和讨论了黎曼流形的Delaunay三角化和Voronoi图的存在性和生成算法.然后,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给出了黎曼流形Delaunay三角化和Voronoi图的一些性质和证明,并提出了采用黎曼流形描述问题的必要性和使用坐标卡研究黎曼流形的优势和意义.最后,以二维流形为例,介绍了将模型初始数据解释为黎曼流形的算法,包括建立坐标卡,定义流形函数等.在黎曼流形定义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基于坐标卡生成模型的Delaunay三角化和Voronoi图的算法,并给出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374.
空间动能武器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龙  蔡远文 《航天控制》2004,22(2):33-36
在介绍空间动能武器系统的基础上 ,对整个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 ,进行了仿真 ,并且得到了符合实际、满足要求的仿真结果 ,最后提及了更高层次的仿真方法。达到了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和性能进行仿真模拟的目的 ,为这一方向的仿真试验工作提供了一个实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5.
层板内冷通道辐射换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层板换热过程,使用了"去除复杂表面"和"无限大平板" 等假设,给出了该假设下层板内腔辐射换热计算公式.又以一特定几何结构的层板模型为例,使用了3维流体力学计算程序求解了流-固耦合情况下的层板内部换热过程,研究了其在4种航空发动机典型工作状态下,内冷通道中的对流和辐射换热情况,得到了辐射与对流换热强度之比θ随冷气入口Re数和燃气加热功率的变化曲线,并对该曲线进行了指数拟合.建立了一套快速简捷计算层板内腔辐射状况的方法,为层板内腔换热研究是否应该忽略辐射,以及对层板冷却效果的修正,提供了一定的判断和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376.
依据CFRP网格面板蜂窝夹芯结构、成型工艺、使用环境,以有效检测其内部脱粘、分层、纤维断裂缺陷为目标,设计并制作了含有典型缺陷试块,通过试验确定了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的锁相周期、锁相频率等检测参数,建立了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测并分别出CFRP网格面板蜂窝夹芯结构中的脱粘缺陷、分层缺陷、纤维断裂。  相似文献   
377.
提出了一种固液相变冲压发动机概念,即在常温下存放时燃料为固体状态,工作时通过微波驱动相变为液体,该发动机改善了液体冲压发动机的某些缺点。文中阐述了固液相变发动机原理,建立了固液相变燃料概念,提出了该类发动机评价体系指标,同时对该类发动机设计技术、相变驱动技术、相变燃料特性以及可能的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采用双下侧进气道的原理样机进行了地面模拟条件试验。以直链烷烃为主的相变燃料存放安全、成本低、不怕玻璃化,适合极低温环境存放和使用。  相似文献   
378.
为解决自动铺放过程中预浸料铺贴适宜性问题,以预浸料对模具黏附性及预浸料自身黏附性为考察对象,试制了一套基于剥离实验的动态黏性测试装置,并结合本装置对剥离实验机理加以分析。采用固定其中2种参数,考察第3种参数法研究压力和温度对预浸料与模具及自身黏附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模式下随着压力的增大,动态刚度值和黏性值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动态刚度值降低,黏性值先增大后降低。该研究结果为后续自动铺放工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79.
激光推进技术中激光与工质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激光推进的工作特点,对激光推进中激光与工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激光对工质的击穿过程,得到了击穿阈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激光对空气和氢气的击穿阈值;对工质中激光的逆韧致吸收过程进行了研究,推导了逆韧致吸收系数的计算公式.以氢气和氩气为工质进行了算例计算,计算结果可对国外文献提到的试验中出现的等离子体"漂白"和等离子体不稳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80.
零动量轮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零动量轮卫星控制系统解耦和进动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进动抑制方案。分析了仅靠飞轮控制的零动量轮卫星系统的稳定性。将偏置动量轮卫星的进动和章动抑制原理引入零动量控制系统,并针对零动量轮卫星自身特性,对磁控制规律进行改进,解决了不解耦情况下零动量轮卫星的进动抑制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