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篇
航空   91篇
航天技术   17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随着光学遥感技术的日趋完臻和仪器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应用领域感到需要仪器有更高的光谱分辨率和灵敏度。对渔业和海洋动力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识别由于适量的浮游植物导致变了色的海岸海域和洋区。这些悬浮在海洋表层看起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植物,在全波段范围内散射太阳光,而且吸收中心波长为440纳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现象已被利用来在飞机或卫星上遥感海洋水色,特别要提到的是美国雨云7号卫星上的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这台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2.4m跨声速风洞流场品质改进的需要,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的风洞流场控制模型作为控制器设计的验证平台。由于难以建立精确的空气动力学模型,且2.4m 跨声速风洞长期运行积累了大量的试验运行数据的实际,数据建模成为建模方法的首选。在硬件上,建立了基于反射内存技术的流场控制仿真系统,以获取现场采集的数据。建模方法采用数据建模方式,主要是利用系统辨识理论,将整个系统看成是一个“黑箱”,利用现场采集的数据来确定系统的参数和输入输出间的映射关系。采用以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with Exogenous Inputs,NARMAX)作为风洞系统的数据模型,应用互信息法、曲线拟合法和伪最近邻点法分别确定了模型中采样间隔、时间滞后以及阶次3个参数。对比了最小二乘线性回归、BP 神经网络以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3种方法对模型的拟合效果,确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作为最终的拟合方法。为了提高仿真的精度,根据风洞运行的特点,将其整个过程划分为冲压、启动和调节3个阶段,分别建立了各个阶段的子模型。由于风洞系统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并且延迟和阶次较大,采用了基于信息熵的数据压缩方法,实现了简化子模型规模的目的。最后,采用多模型融合的方法将各个阶段的子模型通过加权的方法来完成融合,从而构建起整个风洞系统的模型。稳定段总压和驻室静压分别通过所建模型得到,最后通过马赫数的计算公式得到试验段马赫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在运行包络线范围内的试验工况下,总压预测精度达到0.1%、马赫数预测精度基本达到0.001,达到了研究的目的。该项工作的开展较为系统地建立了暂冲式风洞的流场控制模型,建立的模型将为下一阶段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各军事大国加速推动高超声速、自主系统、定向能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其中有些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有些技术已完成分系统和总体验证试验,有些技术甚至已进入工程应用阶段。综合来看,这些前沿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在形态上更具有超越性和突变性,在效能上更具备革命性和颠覆性。在航天领域,前沿技术是能够根本改变现有航天技术的状态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它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或对现有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创新技术(性能属性)的不同组合等。航天相关的前沿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技  相似文献   
14.
高超声速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无源被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控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唇口反射激波诱导的附面层分离,根据其流动特征,提出了附面层泄除-吹除互相驱动的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方案。并采用空间HLLE格式、LU-SGS隐式推进、多块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程序对该流动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表明,施加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后,分离区长度减小为无控制时的45%,控制区域的总压恢复系数和流场均匀性提高。从而证实了自适应、无源、被动控制抑制高超声速进气道附面层分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弯曲激波压缩型面的设计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瑾  张堃元  金志光 《推进技术》2008,29(4):438-442
分别采用等压缩角和递增压缩角的小折线构成压缩型面。研究了二维均匀超声来流流过压缩面时的波后超声流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形成弯曲激波且波后气流沿流向的壁面静压近似为等压力梯度,其等压力梯度程度取决于各小折线压缩角的配置。采用该方法生成的曲面压缩型面进气道附面层稳定性好,优于常规的平面压缩进气道。与二维常规平面压缩进气道相比,设计工况下,性能相当;非设计工况下,性能优于二维常规平面压缩进气道。  相似文献   
16.
首先要建立模拟量与数字量被合理分配、灵活应用的测控体制,然后再 开始解决一些目前无法进行远程处理的问题;选择一款有助于实现总体方案的 高可靠性数模设备也是设计之初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宽马赫数范围高超声速进气道转动唇口变几何方案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结合简单一维流理论讨论了一种工作于Ma=4~7、采用可转动唇口的变几何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Ma=4下的自起动性能及其他不同工作马赫数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变几何进气道必须辅以附面层排移措施才能在Ma=4下顺利实现自起动;该变几何方案Ma=4下的流量系数达0.7以上,这为飞行器加速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与定几何进气道相比,变几何进气道高低马赫数下的总体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转动唇口的铰接位置对自起动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矩形转圆形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数值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压力梯度先增大后减小压升规律轴对称基准流场,结合流线追踪及截面渐变技术设计了矩形转圆形内收缩进气道模型,并采用4°斜楔模拟飞行器前体,对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初步得到了该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及总体性能.设计点和接力点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进气道可在马赫数Ma=4~6状态下正常工作,且具有良好的总...  相似文献   
19.
发射药颗粒床中对流燃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涛  金志明 《航空动力学报》1994,9(4):383-386,443
设计了耐压值为1000MPa的半密闭爆发器, 研究了单基发射药颗粒床中的点、传火过程和压力波动现象, 考察了实验参数(推进剂特性、空隙率、剪切片厚度等)对多孔床中对流燃烧特性的影响。实验观察到一维压力波的传播与反射;火焰传播过程中药床存在动态压缩现象, 这是形成压力波的主要因素;在低的装填密度下, 药床中未形成一维燃烧波。   相似文献   
20.
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型面设计马赫数、唇口偏移量对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点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最佳性能的进气道,对设计马赫数为6,具有不同型面设计马赫数和唇口偏移量的流线追踪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选取低于马赫数6的型面设计马赫数,可获得较高的流量系数和增压比,而其压缩效率并不低;进气道唇口偏移量增大,会导致流量系数、增压比变小,但却有利于减小进气道内的分离程度,还会影响隔离段内的流动,因此唇口偏移量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