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29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缘板阻尼结构减振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简化的叶片-缘板阻尼结构模型,开展缘板阻尼结构干摩擦阻尼减振特性的计算分析。阐述了谐波平衡法预测叶片响应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雅克比矩阵快速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谐波平衡法的加速,并使叶片响应计算效率提高8倍以上。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离心力、缘板阻尼块质量、激振力、缘板倾斜角及缘板阻尼块转动等因素对叶片响应特性的影响,并总结上述关键设计参数对叶片-缘板阻尼结构减振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2.
采用在接触面上建立多个接触对以模拟叶根处微滑移的方法和控制变量法,获取稳定状态下二维叶根接触面上摩擦力和相对位移的迟滞回线,分析评估了参考点、网格分配、切向和法向载荷、接触刚度、摩擦因数等参数在微滑移中的影响,从一个新角度考察了叶根干摩擦微滑移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微滑移模型研究叶根连接时,不同参数的选择对其干摩擦性能均有影响。接触单元的数量影响结果的精度,接触面上参考点的选择影响迟滞回线的描述,切向载荷影响迟滞回线中相对位移的大小;法向接触刚度的降低会明显增加相对位移和微滑移区域的大小,切向接触刚度的增加使叶根处更容易进行类似刚体运动的宏观滑移;摩擦因数和正压力的增加使得微滑移区域增加,但两者的影响并不完全一样。同时,从耗散能的角度研究了接触参数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33.
构建精度高、规模适中的部件动力学模型,是航空发动机在研制初期实现从结构部件到整机的动力学特性准确分析的有效途径。为构建满足工程需求的部件结构动力学模型,依据某装配组合式涡轮后机匣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其各构件的“超模型”建模及装配组合形式的连接件分类建模的方法,实现装配组合式涡轮后机匣的整体“超模型”建模。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各构件的“超模型”建模步骤、基于有限元单元网格尺寸变化的收敛准则,建立了自由度490万的后机匣构件“超模型”,“超模型”构件的频差精度可达1%以内;利用薄层建模法模拟多螺栓连接结构、采用接触对模拟支板搭接处的接触连接。装配组合后的涡轮后机匣“超模型”通过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后机匣前8阶为整体振动模态。整体“超模型”的建立,可以代替研制样机提供虚拟试验数据,实现简化模型的修正和确认,为研制初期的结构动力学特性精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可推广应用到发动机其他部件及整机的精确建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