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91篇
航空   781篇
航天技术   178篇
综合类   108篇
航天   3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51.
某型飞机水上迫降数值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海/跨海使用的飞机必须考核水上迫降性能,而目前飞机抗坠毁标准、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通常只考虑硬着陆情况,很少考虑水面迫降情况,这是由于水上迫降涉及多场耦合,问题十分复杂.为了简化问题,采用了解耦的方法,将仿真与试验相结合,利用MSC.PATRAN/DYTRAN软件平台,建立全机有限元模型,包括全尺寸机身、机翼和尾翼结构,并导入具体参数,对13种工况条件进行了动力学数值仿真计算.预测了飞机撞击水面过程中结构的瞬态应力分布,对飞机机身下部蒙皮进行了强度分析,表明飞机在着水过程中蒙皮不会发生损坏.   相似文献   
552.
针对地月系L2平动点附近两种常用轨道——拟halo轨道和Lissajous轨道,研究了轨道长期维持过程。采用穿越xz平面单圈控制的轨道维持策略,控制量通过单步预测法进行寻优。在全摄动动力学模型下对拟halo轨道和Lissajous轨道受控维持下的一年飞行过程分别进行了仿真和比较,结果显示Lissajous轨道的维持控制代价优于拟halo轨道,从轨道拓扑构型保持方面对该结果进行解释,并设计对比实验加以验证。研究结论对地月系L2平动点轨道选择、维持控制策略设计、长期飞行效果分析等方面具有工程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53.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冶炼工艺生产的G50钢中夹杂物类型和尺寸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主要受微观组织影响,与夹杂物的类型和形态无关.NbCN与基体间结合力相对硫化物与基体间的结合力大.在塑性断裂过程中,裂纹在夹杂物形成的空穴处扩展存在竞争机制,优先出现在与基体结合力差且形态应力集中的夹杂物处,其次是与基体结合力强同时有应力集中的形态的夹杂物.  相似文献   
554.
为了研究柔性小变形对大长细比旋转式火箭弹弹道运动的影响,建立了旋转式火箭弹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运用有限元法来解算弹体柔性小变形,运用弹道仿真来解算空间大运动,通过两种解算方法之间力和攻角的交换来完成刚柔耦合过程。对比了刚柔耦合模型和纯刚体模型的部分弹道。由对比可以看出弹体的柔性变形对火箭弹弹道影响很大,必须充分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55.
为了对某型号试验件施加扭转方向的激力,设计加工了一个转接件.对模态试验进行简介,对不同设计的转接件进行动特性分析.通过典型算例进行了有无剪切孔转接件的对比,讨论了截面形状对转接件频率、应力、位移的影响,并提出转接件设计改进的结论.文中提出的方法和所得结论对转接件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6.
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分析及效果评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推力室冷却通道内的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的因素。对有、无人为粗糙度的平直冷却通道内流动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并以某特定发动机推力室为例,初步评估了人为粗糙度的强化换热效果。计算和分析表明:在推力室喉部附近设置人为粗糙度,可使推力室气壁温平均下降约43℃,在冷却通道内合理地设置人为粗糙度有利于高室压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推力室的热防护。  相似文献   
557.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cool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ront zone of effusion configuration. Effects of blowing ratio, multi-hole arrangement mode, hole-to-hole pitch and jet orientation angle on the adiabatic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lm layer displays an obvious "developing" feature in the front zone of effusion cooling scheme, for either the staggered or inline multi-hole arrangement. The varying gradient of the laterally-averaged adiabatic cooling effectiveness along the streamwise direction is greater for the staggered arrangement than that for the inline arrangement. The holes array arranged in staggered mode with small hole-to-hole pitches is in favor of obtaining developed film coverage layer rapidly.  相似文献   
558.
灰色系统研究进展(2004--2014)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灰数及其运算、灰色序列算子与灰色预测模型、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灰色决策模型、灰色组合模型和灰色控制几个方面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2004—2014年的研究进展及部分应用成果。梳理了基于"核"和灰度的灰数运算法则、一般灰数的概念、灰度合成公理及缓冲算子的一般形式,总结了4种GM(1,1)基本模型,即均值GM(1,1)模型(EGM)、离散GM(1,1)模型(DGM)、均值差分GM(1,1)模型(EDGM)、原始差分GM(1,1)模型(ODGM),及其适用的序列类型。介绍了灰色相似关联度、灰色接近关联度、三维灰色绝对关联度,以及基于中心点和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多目标加权智能灰靶决策模型、两阶段综合测度决策模型、灰色博弈模型、灰色投入产出模型,并且阐述了分布型、中立型和中立-分布型灰色随机时滞系统的指数鲁棒稳定性等新概念、新模型、新方法。同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9.
为研究复合固体推进剂HTPB、NEPE和GAP推进剂的细观损伤行为,采用原位拉伸扫描电镜实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分形维数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推进剂在拉伸过程微裂纹的产生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HTPB推进剂拉伸破坏的起始点为大粒径的AP颗粒破裂形成的微裂纹,拉伸过程无明显“脱湿”,其裂纹变化趋势可以用拉伸过程裂纹分形维数描述;裂纹分形维数与拉伸过程的力-伸长率曲线一致。NEPE推进剂拉伸过程中主要的损伤是固体颗粒“脱湿”,有部分AP颗粒破裂。GAP推进剂中AP颗粒和CL-20颗粒与粘合剂基体均未见明显脱粘,拉伸破坏的起始点为AP颗粒脱落形成的凹坑和AP颗粒堆积区域。揭示的三类复合固体推进剂在细观层面的损伤演化特点,可为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60.
为研究3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疲劳特性,建立了一种编织角与循环数相关的编织角动态变化模型,将 其引入考虑温度的单向复合材料剩余刚度模型中,根据应力、编织角的变化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3维编织复合材料高 温疲劳剩余刚度模型。在700 ℃的大气环境下,对添加抗氧化涂层的3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获取了剩余 刚度、剩余强度以及试验段长度等参量。结果表明:在700 ℃下3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在拉-拉疲劳加载初期的剩余刚度显著提 高,然后保持稳定,在接近疲劳寿命时突降;剩余强度经10 5 循环后比初始强度提高了19.75%;在疲劳过程中的迟滞回线面积随着 循环数的增加逐渐增大;高温剩余刚度模型对700 ℃下剩余刚度试验数据拟合度较高,且通过编织角动态变化模型求得的不同循 环数下编织角模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