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航空   35篇
航天技术   2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应用七孔探针定量流场测试技术,在低速风洞中通过定量测试细长旋成体背风区三维空间流场,研究了零侧滑条件下细长旋成体在典型大迎角情况下(迎角为55°)背风区附体和离体涡系的空间演化规律,加深了对细长旋成体背风区不对称涡系空间结构的认识。解释了截面侧向力沿模型体轴分布为幅值递减波形的形成机制。给出了有、无头部小扰动片及小扰动片非定常摆动控制三种情况下的细长体背风区不同的多涡空间结构。细长旋成体背风区横截面的涡量和总压分布测量结果表明在模型头部固定小扰动片可以改变非对称涡的非对称特性,但不能使非对称涡变为对称涡,而在头部非定常小扰动的控制下模型背风区流动呈现对称涡的流态特征。  相似文献   
62.
不同透气情况降落伞的流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降落伞由于其柔软透气性,其流场测量非常困难,而流场特性直接关系到降落伞的气动性能.本文采用风洞设备,利用七孔探针对不同透气情况下的降落伞的绕流流场进行了试验测量.采用Labview和Matlab engine混合编程技术进行七孔探针的压力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处理,获得了不同透气情况下伞衣周围的速度及压力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流场分析.通过对不同透气伞流场的比较,可知透气情况对伞衣前后静压大小、尾流流线汇集位置、稳定性及噪音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解决了绕伞衣流场定量测量的难题,同时为降落伞的气动性能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3.
非定常自由来流对二维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计算软件和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了非定常自由来流对静态二维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分析研究了来流速度脉动频率变化对气动特性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来流速度以短周期脉动时,升力系数随来流速度的减小而增加;来流速度以长周期脉动时,升力系数随来流速度的减小而减小.分析表明这与前缘分离涡在翼面上的传递过程有关.又利用二维翼型动态实验台,研究了非定常自由来流对做动态运动的二维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来流风速的脉动使升力系数的迟滞包线进一步扩大,最大升力系数增加.  相似文献   
64.
自由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自由翼的翼型的几何特征,表明它们的中弧线都具有反折的特点;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于同一种平面形状,翼型分别为G0741、MH45、MH49和MH78的四种不同的自由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中弧线反折的程度对气动特性的影响.本文还对自由翼在非均匀气流环境中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5.
大迎角细长体侧向力的比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蕴松  明晓 《航空学报》2006,27(5):746-750
介绍了一种新的大迎角细长旋成体侧向力的比例控制技术。通过在细长旋成体头部施加非定常小扰动,可以对细长旋成体非对称背涡的非对称程度进行比例控制。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以很小的能量输入将大小和方向随机变化的侧向力加以精确控制;不仅可以控制侧向力的方向,也可以连续改变侧向力的大小,使其变成有利于飞行控制的气动力和力矩,达到变不利为有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66.
通过低速风洞测力试验和七孔探针对空间流场的测量,研究了机身边条对双三角翼飞机升力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机身边条的增升机理。研究表明机身边条在攻角12°以后使升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由于机身边条产生的边条涡在一定迎角下与内翼涡相互诱导、相互作用,内翼涡使边条涡向机翼内侧移动,而边条涡则将内翼涡向外推,并使内翼涡的强度增大,两者的作用提高了双三角翼内翼上的涡升力,起到增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采用外加纵向双频声激励方法,以热线测量为手段,对低速、均质、轴对称射流剪切层的K-H不稳定波与其亚谐波的相位差、对两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位差的不同使非线性相互作用中的亚谐波的空间演化不同。尤其是存在一个很窄的相位差范围,落入其中的相位差使亚谐共振(亚谐波与基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阶段)显著减弱,这与Monkewitz的理论分析定性一致;而且,相位差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影响,随着基波初始强度的增大和亚谐波初始强度的减小而趋于消退。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介绍了用热线和热膜的整流效应方法,对圆柱体绕流分离区表面以及“死水区”的时间平均流动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同时,用底层隔板对圆柱体表面流动方向进行了检测。 试验结果表明,在“死水区”内,存在着与低雷诺数情况下类似的流动结构。 最后,本文对尾流中涡街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9.
首先讨论了用埋测压管方式进行动态压力测量的可行性,然后利用这一方法对置于非定常自由流中的60°三角翼进行了动态压力测量。结果表明,一定管长和管径的测压管可以用于低频压力脉动的测量。动态测压结果表明,在减速过程中,负压系数增大;在加速过程中,负压系数减小;不同迎角下的压力分布曲线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来流速度的改变,前缘涡的强度和结构发生变化造成的。来流速度的脉动幅值对压力分布也有很大影响,脉动幅值越大压力分布曲线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70.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由机翼。与常规固定机翼和旋翼不同,自由机翼通过一根展向旋转轴固定在机身上,可在俯仰轴线上自由旋转。在飞行时,相对气流的平衡迎角保持稳定不变。即使受到如突风等外界扰动影响,自由翼也能在扰动消除后很快自动恢复到平衡迎角,避免了常规固定机翼的失速问题。通过风洞试验,对带升降副翼控制的自由翼气动特性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位于自由翼后缘的升降副翼可有效地控制自由翼相对气流的平衡迎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