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9篇
航空   238篇
航天技术   88篇
综合类   50篇
航天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The cosmic ray ionization source functions which were obtained using a simplified extensive air shower model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eleven year cycle,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ionization rate in the low and middle atmosphere. The ionization source func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penetrating depth and the energy of cosmic ray particles, is the ionization rate per unit depth for a unit flux of incoming cosmic ray particles with certain energy.The calculation of the eleven year cycle variation of ionization rate in the low and middle atmosphere due to the modulation of galactic cosmic ray intensity by solar activity shows that the amplitude is larger at a higher magnetic latitude and is generally larger at higher altitudes. The relative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of the ionization peak value (at altitudes near 15 km) is up to 45% in the magnetic polar region. The ionization rate, due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density, varies from several per cent below the ionization peak to several tens per cent above the peak. This seasonal variation of ionization rate reaches 35% at 70 km.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densities caused by atmospheric tidal oscillation can produce a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ionization rate to an amplitude of several per cent at altitudes above 40 km. The diurnal oscillation is less than 1% below 35 km.  相似文献   
152.
依据"人机协作"理念,提出了一种民用飞机驾驶舱人机功能分配的优化方法,即通过人机系统的功能分类及自动化等级划分、飞行阶段任务分解,对操作程序进行重构并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对人机功能分配进行优化与评估。该方法对于大型客机驾驶舱人机界面的设计和飞行员操作程序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3.
采用高频感应钎焊方法连接了航天推进系统的异种金属(钛合金与不锈钢)薄壁小直径导管结构,结构的质量和性能远远优于螺栓连接的导管结构.钎焊接头静态拉伸试验发现,银基钎料钎焊的接头承载能力要优于铜基钎料.对静态拉伸断裂接头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银基钎料钎焊的接头区域出现的裂纹仅在钎缝区域萌生和扩展,当裂纹扩展到钎缝与母材的界面位置时停止扩展.铜基钎料钎焊的接头区域的裂纹从3个位置萌生:钎缝2种组织的交界处,钎缝与钛合金、不锈钢的界面.裂纹驱动力主要是由静态拉伸载荷和异种金属钎焊接头失配行为构成的,而裂纹扩展抗力主要与钎焊接头的微观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54.
双丙酮丙烯酰胺在碳纤维表面的电聚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碳纤维表面的粘附能力,对活性烯类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以及与丙烯酸(AA)组成的双组分体系在碳纤维表面的电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经过电聚合的碳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层板(CFRP)的层剪强度(ILSS),分别由未经处理的45.5MPa提高到70.36MPa和81.24MPa.对电聚合反应机理以及电聚涂层作为纤维/基体的中间层的缝合作用进行了讨论.单体溶液中加入自由基捕捉剂电聚涂层的形成严重受阻,这个现象证明DAA电聚合机理是自由基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55.
 用三步显式格式时间推进求解物理空间曲线网格上有限体积离散的Euler方程,数值模拟一种战斗机外形的涡流场.计算的机翼表面压力分布与实验符合较好,用Euler方程捕获到机翼前缘分离涡(主涡)及翼面上的二次分离涡.Euler方程解中出现的二次涡可能是逆压梯度、尖锐边缘和人工粘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流谱与实验定性符合.  相似文献   
156.
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素化算法,利用显示硬件支持二维光栅化算法和新的可编程控制功能,提高了体素化算法的效率。该算法通过逐层处理的方式将三维数据离散成为一系列的切片,利用硬件渲染完成切片的光栅化操作,将最终的光栅化结果组合成为体数据表达。算法利用可编程图形处理单元(GPU)的大规模纹理、动态顶点数据和灵活的纹理数据操作等特性,有效地降低了系统压力,提高了算法效能。实验证明,该算法满足真三维显示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7.
杆-梁和梁-梁组合结构中的波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杆-梁结构和梁-梁结构都是典型的组合结构.用间接模态叠加法分析杆-Timoshenko梁之间以及两根Timoshenko梁之间的碰撞问题.在间接模态叠加法中,首先分别独立求得杆和梁的固有频率和模态函数,然后建立碰撞体和靶体之间的位移协调方程,并用逐步积分方法求解该方程.分析了纵波和剪切波在杆和梁中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58.
车辆导航系统中超前滞后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车辆导航系统中超前滞后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地图匹配MM(Map Matching)进行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DRS(Dead Reckoning System)组合导航系统超前滞后校正的方法.该方法是将超前滞后误差归结为GPS误差,先利用GPS沿道路垂直方向上误差的可观测性进行GPS误差校正,再将校正的GPS信息与DRS信息进行卡尔曼滤波,从而减少组合导航系统超前滞后误差.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9.
基于“北斗”的低空空域通航飞机导航监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ADS-B发射机定位信息主要取自GPS以及自身传输链路距离受限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北斗"的ADS-B监视技术,在深入研究ADS-B报文协议的基础上,将"北斗"通信作为ADS-B传输链路的补充,研究了通航飞机的无缝导航监视技术,设计了基于"北斗"定位源的多网融合的机载监视终端系统。利用锐翔电动飞机RX1E和搭建的监视中心系统对机载终端的ADS-B和"北斗"传输进行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数据传输链路实现了对低空空域通航飞机的广域监视,机载终端发送的飞行态势信息实现了监视中心对低空通航飞机的在线态势感知。研究结果为服务我国通航飞机作业安全以及提高低空空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0.
聚氨酯泡沫绝热层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家电、汽车和航天等领域,绝热层制备工艺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评价绝热层制备工艺的环境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中的ReCiPe方法对绝热层制备工艺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绝热层制备工艺对海洋生态毒性的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人类毒性、淡水生态毒性、淡水富营养化和化石耗竭;油漆、电能、聚氨酯组合剂以及聚脲组合剂是对环境影响贡献较大的清单物质,且环境影响结果对油漆和电能的变化最为敏感;喷漆过程、聚氨酯喷涂过程和聚脲喷涂过程环境影响显著,占比超过了总环境影响的70%。降低绝热层制备工艺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在设计阶段考虑聚氨酯废料的回收,避免聚氨酯和聚脲材料的浪费,选用较为清洁的粉末型漆料,或者提高电能利用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