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52篇 |
免费 | 878篇 |
国内免费 | 90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028篇 |
航天技术 | 1310篇 |
综合类 | 875篇 |
航天 | 17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128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54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215篇 |
2014年 | 290篇 |
2013年 | 279篇 |
2012年 | 294篇 |
2011年 | 316篇 |
2010年 | 396篇 |
2009年 | 398篇 |
2008年 | 302篇 |
2007年 | 288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94篇 |
2001年 | 194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221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66篇 |
1996年 | 165篇 |
1995年 | 133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152.
空间微小碎片累积作用下材料光学性能退化预示模型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航天器在轨服役期间会遭受到大量空间微小碎片和微流星体的撞击作用,其中的微米级粒子将在航天器表面产生大面积砂蚀现象,并使材料或器件功能衰退。文章介绍了NASA空间微小碎片累积损伤材料光学性能退化预示模型并推导了两个预示模型之间的关系。利用ORDEM2000碎片分布模型估算了K8玻璃累积损伤面积。以K8玻璃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预示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当航天器外表面损伤程度小于40%,可利用Canoon模型评价和预示材料光学性能退化规律;当航天器外表面损伤程度大于40%,需利用Mirtich模型评价和预示材料光学性能退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3.
为提高发动机试车控制软件的可靠性,通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等步骤实现了软件开发工程化。结合试验控制软件研制和使用特点,对软件质量管理的具体步骤,即从设计评审、测试、验证、文档及技术状态管理等方面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实现了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达到了软件设计的透明性、继承性及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4.
对ECSS通信标准E-50的组成、通信协议及其与CCSDS系列标准的差异和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空间数据通信参考模型的具体应用,介绍该标准的使用方法,提出我国应用与借鉴国际空间数据传输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由于卫星速度远快于飞机,传统的条带式已不适用于星机双基地SAR。有文献提出一种"双向滑动聚束式",但该模式存在成像场景长度短、成像算法复杂等缺点。利用星机双基地SAR接收机端信噪比高的特点,提出两种新的工作模式,分别是"卫星宽波束、飞机反向滑动聚束式"和"双宽波束式"。当仅展宽飞机波束时,"双宽波束式"演变为"宽波束接收式"。从理论上分析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行性,并计算得出典型参数下的技术指标。相比于"双向滑动聚束式",在方位分辨率相等的条件下,这些新模式的场景长度都明显增加。但除"宽波束接收式"外,所提两种新模式将使返回卫星的单基地回波无法使用。文末分析了几种工作模式的适用场合。 相似文献
158.
159.
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的生活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选取河北省廊坊、沧州、衡水、唐山、张家口、石家庄6个市200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仅占总收入的2.53%;运动项目选择上以技术不高的慢跑占17.1%,长走13.7%,歌舞13.4%;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上以自家庭院占29.7%,选择田间、地头、街道路边占22.42%;活动形式上个人锻炼占36.1%,与村民结伙锻炼占26.3%;闲暇时间分配不均,参加体育活动仅占5.1%。 相似文献
160.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lasma and magnetic measurements at three different points of the heliosphere and telescopic observations
of the Sun from these points we study simultaneously high-speed streams (HSS) of the solar wind (SW) near the Earths’s orbit
and coronal holes (CH) that have generated them. The data from spacecraft STEREO-A, STEREO-B, ACE, and SOHO are used together with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from March 2007 to May 2008. In this period there existed HSS whose sources
represented CH of various polarity, geometry, and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heliographic and heliomagnetic equators. Dependence
of SW parameters on mutual positions of spacecraft with respect to CH and heliospheric current sheet, and also on heliolatitude
and geometry of the CH is revealed. A difference of more than 5° in locations of spacecraft with respect to the heliospheric
current sheet in November 2007 allowed us to discover a heliolatitude velocity gradient of the SW streams between the STEREO-A and STEREO-B spacecraft. On the average this gradient at that time was equal to 20 km/s per degree.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SW streams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of the HSS SW sources during a few hours or days were also observed. This variabili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use the data of spacecraft STEREO-B for sufficiently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W properties in the near-Earth space by the method of simple advanced ti me shift
due to heliolong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a spacecraft and the Earth even in solar activity minimu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