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5篇 |
免费 | 1156篇 |
国内免费 | 39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537篇 |
航天技术 | 462篇 |
综合类 | 291篇 |
航天 | 8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229篇 |
2021年 | 214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203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170篇 |
2014年 | 203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确保水下发射航行体再入水后弹道安全,分析了航行体弹道影响因素,构建了带有阻尼板航行体的弹道数学模型,将发射后航行体与发射载体的最近距离作为安全性判定标准,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水下航行体的阻尼板数量、尺寸及张开角度3个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阻尼板数量为6块、长度为800 mm、张开角度为80°时,水下发射航行体质心z方向侧移量最大,航行体尾端与发射载体假想壁距离最大,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22.
23.
对灯罩形状件进行了成形工艺分析并对其模具实现了数字化设计。通过研究零件的冲压工艺,制定了零件的成形方案。对传统落料与弯曲成形模具进行了结构性修改以适应本零件的落料和压筋工序一次成型的特点。利用CATIA软件建立了模具的三维实体模型,对模具进行了数字化预装配,并用软件检查,排除模具内部干涉,从而提高了模具设计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24.
针对卫星通信系统考核用热真空吸波箱对结构吸波材料的需求,文章采用前驱体法和热解工艺制备了以热解碳为基体的轻质泡沫结构吸波材料。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不仅适用于高真空、高低温循环热真空吸波箱环境,而且具有适合尖锥型高效吸波结构设计的宽频带、宽温域高介电损耗的电磁特性。在此工作基础上,以开展无源互调(PIM)吸波箱研制为例,分别建立电磁波室温远场平面波照射仿真模型和吸波箱内宽温域电磁波近场球面波照射仿真模型。综合两模型仿真结果,确定了该吸波材料尖锥+底板结构的具体尺寸。结果表明其吸波性能满足国军标的考核要求。 相似文献
25.
NEPE推进剂激光辐照下点火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CO2激光器、高速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等设备研究了NEPE推进剂激光辐照下点火燃烧过程和推进剂表面温度分布,分析了激光热流密度对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以及NEPE推进剂对激光卸载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增大激光热流密度可以减小点火延迟时间,当热流密度小于6.7×105W·m-2时,点火延迟时间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而热流密度大于该值时,点火延迟时间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变化微小。激光辐照对NEPE推进剂的燃烧有显著影响,使火焰明亮并伴有大量火花,推进剂表面的温度大大提高。激光卸载后,推进剂表面温度并未立即下降,而是在短暂的迟滞后跌落,随后又出现小幅度的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26.
27.
28.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低电导率,使得直升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加装的通信设备受到了影响,形成杂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信设备的使用效果。为提升直升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连接的导电率,以直升机复合材料尾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升复合材料尾梁设备接口与复合材料尾梁结构的接触性能以及复合材料尾梁自身的电导率,来大幅提升直升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导电率。经过多次验证并装机验证发现,直升机复合材料尾梁导电材料需连续,导电结构长度与电阻具有线性关系且可以通过对设备接口进行预处理的方式提升直升机复合材料尾梁的电导率。具体操作:(1)在导电方向上应连续铺放铜网,以保证导电结构的连续性;(2)在与其部位的成部件导电连接时,用于连接的铜片需要进行预处理,再与铜网进行锡焊连接,可以获得效果稳定的导电界面;(3)导电效果与导电通路的长度和预处理质量相关,基本属于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对一定数量期末试卷分析汇总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以描述统计的基本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内容效度、覆盖率、难度、区分度、成绩分布情况等指标,探讨了试卷分析中反映出的一些教与学双方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试卷质量的几点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