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42篇
航天技术   14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指出了经典的时域分析法与频域分析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在虚拟示波器和虚拟频谱分析仪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微波虚拟时频分析仪的设计方案。简述了此虚拟仪器的功能 ,重点阐述了在仪器开发过程中软硬件的设计 ,并探讨了设计的关键技术及难点  相似文献   
42.
时效状态对7055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室温大气环境下欠时效态和峰时效态7055铝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并分别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疲劳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欠时效态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较慢,表现出较大的疲劳裂纹扩展抗力.而峰时效态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较快,疲劳裂纹扩展抗力较小.用位错的平面滑移性和循环滑移可逆性解释了时效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欠时效态和峰时效态的疲劳断口均以穿晶为主.在疲劳裂纹的第二扩展阶段,欠时效态合金呈现清晰的疲劳条纹,而峰时效态合金出现二次裂纹,未发现疲劳条纹.  相似文献   
43.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未来火箭测量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大规模的箭载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箭载测量系统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现有箭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以及目前国内对于箭载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其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一代大规模箭载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思路与相关技术,为进一步实现箭载测量系统的“无缆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The cast preformed forming process(CPFP)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and applied in the metal forming industries due to its short process, low cost,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especially in the aerospace field. However, how to establish a unified model of a non-uniform as-cast billet depicting the flow stress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behaviors during hot working is the key to microstructure predic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the CPFP. In this work, hot compression tests are performed using a non-uniform as-cast 42 CrMo billet at 1123–1423 K and 0.01–1sà1. The effect laws of the non-uniform state of the as-cast billet with different initial grain sizes on the flow stress and microstructure are revealed deeply.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a unified model of flow stress and grain size evolutions is developed by the internal variable modeling method. Verifi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well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the flow stress and microstructure to de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initial grain sizes. To further evaluate its reliability, the unified model is applied to FE simulation of the cast preformed ring rolling process.The predictions of the rolling force and grain size indicate that it could well describe the flow stress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45.
基于自适应控制的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甄子洋  朱平  江驹  陶钢 《宇航学报》2018,39(4):355-367
综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数学建模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在概述典型数学模型基础上,着重概述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浸入-不变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自适应动态面反步控制、自适应滑模控制、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和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等多种自适应控制技术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中的应用与研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自适应容错控制技术现状,自适应控制在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测试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总结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当前研制项目和技术现状,重点展望了若干种鲁棒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技术。与已有综述相区别,重点概述自适应控制在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稳定、切换、协调等关键控制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6.
基于李道本等人提出的代价函数,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利用酉变换方法,提出了两个约束化均衡算法。这两种均衡算法是传统的直接梯度算法和共轭梯度算法的改进方法。这两种约束算法是在Householder变换下或GiVen平面旋转变换下获得的,它们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各种线性约来自适应算法,这两种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是可以接受的。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这两种变换域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47.
以某型高超声速飞行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巡航状态下气动参数不确定的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非线性动态逆控制与PID控制的姿态控制方法。首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非线性模型进行精确反馈线性化,得到了飞行器纵向姿态仿射非线性方程;接着,为速率变化快慢不同的迎角和俯仰角速率分别设计了动态逆控制律以抵消对象的非线性特性;然后,在动态逆控制的基础上,采用工程上易于实现的PID控制补偿由于未精确建模带来的系统逆误差,实现了迎角对指令信号的有效跟踪;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动态逆-PID姿态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48.
对波动方程差分解法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电场的计算公式 ,将上述方法应用于矩形波导双T形接头的分析 ,得到了与实测相吻合的各端口反射系数值。  相似文献   
49.
地磁暴发生时,电离层会有偏离平均水平的强烈扰动.基于全球电离层TEC及其时间变化率ROTI(Rate of TEC Index)数据,对2014年8月一次中等强度磁暴期间的全球电离层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磁暴所引发电离层暴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本次磁暴伴随有明显的电离层暴效应.磁暴期间:南半球电离层以正相暴为主,北半球电离层暴则整体表现为短暂正相暴后长时间强的负相暴;电离层在北半球的下降比南半球强,并且这种下降持续了约一周时间;低纬区域电离层变化幅度明显小于中纬区域,高纬区域则主要表现为负暴效应;赤道北驼峰出现了明显的南移现象,直至磁赤道两侧双驼峰结构消失.对磁暴期间三个不同扇区的电离层ROTI变化的分析表明:欧洲-非洲扇区磁暴前有电离层闪烁发生,磁暴发生后消失,而东亚-澳大利亚及美洲扇区则无此现象出现.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50.
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舰载机自动着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概述与总结了舰载机自动着舰系统及着舰引导与控制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自动着舰系统的发展历程、设计规范,详细描述了自动着舰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工作原理。在总结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详细概述和分析了舰载机数学建模、着舰引导、着舰飞行控制、动力补偿/自动油门控制、甲板运动建模、预估和补偿控制、舰尾气流建模与抑制、雷达噪声抑制与误差标校、复飞/逃逸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舰载机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的研究成果作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促进舰载机自动着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