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航空   512篇
航天技术   310篇
综合类   130篇
航天   25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7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This chapt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efforts in the theory and modeling of CMEs. Five key areas are discussed: (1) CME initiation; (2) CME evolution and propagation; (3) the structure of interplanetary CMEs derived from flux rope modeling; (4) CME shock formation in the inner corona; and (5) particle acceleration and transport at CME driven shocks. In the section on CME initiation three contemporary models are highlighted. Two of these focus on how energy stored in the coronal magnetic field can be released violently to drive CMEs. The third model assumes that CMEs can be directly driven by currents from below the photosphere. CMEs evolve considerably as they expand from the magnetically dominated lower corona into the advectively dominated solar wind. The section on evolution and propagation presents two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 One is primarily analytical and focuses on the key physical processes involved. The other is primarily numerical and illu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poss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ME and the ambient medium. The section on flux rope fitting review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various methods. The section on shock formation considers the effect of the rapid decrease in the magnetic field and plasma density with height. Finally, in the section on particle acceleration and transport,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diffusive particle acceleration at CME shocks are discussed. These include efforts to combine self-consistently the process of particle acceler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hock with the subsequent escape and transport of particles to distant regions.  相似文献   
342.
确定了座舱玻璃划伤故障模型,得出了MDYB-3玻璃表面裂纹断裂韧度和表面划伤扩展门坎值,建立了座舱玻璃划伤故障剩余强度准则和划伤故障容限计算方法,并给出了9mm厚MDYB-3玻璃划伤故障容限值。为外场划伤故障分析处理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3.
着重介绍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研制的对开机匣铣削外型面的工艺改进过程,以及利用CAD/CAM软件UGNX进行零件三维几何建模、刀位轨迹模拟显示和五坐标数控铣削编程的方法,对铣削所采用的刀具和切削参数的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44.
综述了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在飞机内安装路径规划方法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航空发动机在飞机内安装路径的要求和特点 ;结合传感器C -空间障碍建模方法 ,提出了视觉传感器安装规划方法 ,将该方法在二维空间的实现扩展到三维空间 ,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在飞机内安装的路径规划 ,并进行了适用性论证  相似文献   
345.
超燃发动机燃烧模态判别准则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保国  晏至辉  田野  邢建文 《推进技术》2015,36(8):1121-1126
为建立超燃发动机燃烧模态定量判别准则,针对马赫数3.0,总温1500K,总压2.1MPa的来流,完成了燃烧模态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当量比条件下燃烧室马赫数分布和隔离段激波结构,确定了燃烧模态判别采用的两个压力测点特征位置,研究了燃油增加过程中特征位置壁面压强比值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燃烧模态由超燃模态转变为亚燃模态,当量比0.6是超燃模态过渡到亚燃模态的转换点。特征位置压比变化率最大时刻的比值1.5可以作为定量判别燃烧模态的依据,当特征位置壁面压强比值小于1.5时为超燃模态,大于1.5时为亚燃模态。  相似文献   
346.
两种典型非结构网格变形方法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定常流动仿真中常常遇到运动边界的情形,基于物理模型的线性弹簧法和基于数学方法的径向基函数(RBFs)插值法是实现计算网格随运动边界变化的两种主要的非结构网格变形方法。以NACA0012翼型的俯仰运动为例,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变形特性进行较详细地定量分析研究,比较线性弹簧法和RBFs方法的CPU计算时间和最大变形能力,分析两种方法的网格质量随俯仰角度和运动步数的关系,并给出典型状态下网格单元质量云图和流场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基于RBFs插值的网格变形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变形能力较强且能保持较高的网格质量,是一种高效的网格变形方法。  相似文献   
347.
为了深入分析当量比对燃烧模态的影响机理,通过试验和计算研究了不同当量比条件下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场,给出了释热速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并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模态形成过程中释热和流动速度的反馈平衡机理。给出了三种燃烧模态及其特征,超燃模态,燃烧释热为分布式,燃烧室流动速度为超声速,隔离段无分离;亚燃模态,燃烧释热为集中式,燃烧室流动为亚声速,隔离段存在大分离以及强激波串;混合模态,燃烧释热为集中式,燃烧室流动同时存在亚声速和超声速,隔离段存在大分离以及强激波串。提出了高当量比条件下实现超声速燃烧的方法,即在扩张段注油,避免集中式释热。  相似文献   
348.
申秀丽  张野  龙丹  董少静 《航空动力学报》2015,30(12):2824-2832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榫接结构设计优化,根据不同的阶段和要求开展3个层次的优化:二维模型榫接结构基本参数优化、三维带盘模型榫接结构优化以及叶盘结构的气动-结构强度多学科优化.3个层次的优化是迭代进行的,第1层次构建基本的结构参数,第2层次建立在第1层次优化结果之上,同时考虑与轮盘相互影响的重要参数.在第2层次不能达到最优或不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开展第3层次的叶盘结构多学科优化研究,通过调整流道等气动参数,达到气动和结构强度两个学科相对最优.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第1阶段榫接结构最大径向应力降低12.7%,第2阶段轮盘减质量6.9%,第3阶段气动和强度的综合优化效果提升2.4%,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榫接结构.   相似文献   
349.
孙玉坤  张宾宾  袁野 《航空动力学报》2018,45(10):53-58, 119
研究了一种基于遗传粒子群综合算法(GPSOA)的飞轮储能(FES)用的单绕组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SWBSRM)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案。结合有限元分析(FEA),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SWBSRM悬浮力与效率随主要尺寸参数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GPSOA以悬浮力和效率为目标函数对SWBSRM进行了全局寻优,获得使悬浮力最大和效率最高的参数优化组合。利用FEA对比优化前后电机悬浮力、铁损及磁密的大小,验证了GPSOA多目标优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50.
建立了含粘弹性界面相短纤维/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纤维临界长径比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界面相破坏形式下初始和长时的纤维临界长径比,并讨论了界面相剪切强度、界面相剪切松弛变量、界面相厚度等诸多参数对纤维临界长径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临界长径比和时间有关,初始时最小,长时最大;三种不同的界面相破坏形式下,纤维临界长径比计算方法也不同;纤维临界长径比和诸多力学性能和结构参数有关,它随着界面相剪切强度和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纤维体积含量、弹性模量、断裂强度以及界面相剪切松弛变量的增大而增大;界面相厚度不同,纤维临界长径比差别甚大.所建模型既适合于具有一定厚度界面相的短纤维/弹性体复合材料,也适合于薄界面相或纤维没有经过表面处理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