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9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452篇
航空   1639篇
航天技术   716篇
综合类   512篇
航天   7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icrowave limb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Doppler wind in the Earth’s mesosphere. The research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Aura Microwave Limb Sounder (MLS) 118.75 GHz measurements where the O2 Zeeman lines are resolved by a digital autocorrelation spectrometer. A precision of ∼17 m/s for the line-of-sight (LOS) wind is achieved at 80–92 km, which corresponds to radiometric noise during 1/6 s integration time. The LOS winds from Aura MLS are mostly in the meridional direction at low- and mid-latitudes with vertical resolution of ∼8 km. This microwave Doppler technique has potential to obtain useful winds down to ∼40 km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if measurements from other MLS frequencies (near H2O, O3, and CO lines) are used. Initi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MLS winds from the 118.75 GHz measurements agree well with the TIDI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and Dynamics Doppler Interferometer) winds for the perturbations induced by a strong quasi 2-day wave (QTDW) in January 2005. Time series of MLS winds reveal many interesting climatological and planetary wave features, including the diurnal, semidiurnal tides, and the QTDW.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ides and the QTDW are clearly evident, indicating possible large tidal structural changes after the QTDW events dissipate.  相似文献   
662.
针对传统EKF(Extended Kalman Filtering)算法应用于星载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低轨卫星定轨时系统噪声方差初值不易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定轨滤波算法.该算法在非线性方程线性化过程中,在前一时刻滤波估值点进行线性化,从而得到扰动方程,并将该扰动方程引入到传统EKF进行滤波处理.该算法与传统EKF分别应用在星载GPS低轨卫星的定轨中,通过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由于系统噪声方差阵选取偏差较大而引起的滤波发散现象,且对于系统噪声方差的初值选取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63.
基于Optimus的涡轮气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涡轮在理论设计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多学科优化平台对涡轮进行气动优化设计的方法。首先运用UG/Grip技术对涡轮进行三维造型,然后利用试验设计方法建立计算试验样本点分布表,用商用软件进行各样本点的CFD计算及热-应力耦合分析计算,最后建立响应面模型,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涡轮效率比优化前提高5%。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涡轮的气动性能,减少损失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64.
复合材料格栅结构优化设计中的计算智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合材料格栅结构优化设计多变量、多约束、连续和离散混合变量、高度非线性的难点,提出了用进化神经网络来实现结构设计参数(输入)与结构响应参数(输出)的全局非线性映射关系,以此来代替优化过程中的有限元计算,以提高优化效率.以遗传算法为优化求解器,神经网络屈曲稳定性响应面为主要约束,对复合材料格栅加筋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样本数的情况下,进化神经网络可获得比BP网络更高精度的映射模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该方法可以为解决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一条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5.
基于方差分析的某轴流式压气机失速征兆起始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时、准确地检测到压气机不稳定工作的征兆对于保障飞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某涡喷发动机进行稳定性监控,对节流过程中的压气机机匣壁面静压信号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表明,压力信号的方差可以表征压气机工作状态变化对信号脉动强度的影响,可以提前0 03s-0 07s检测到失速起始征兆,由于算法简单,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6.
空间机器人的目标捕获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推导了基座姿态受控空间机器人系统运动学关系,得到了广义雅可比矩阵。根据目标的运动来规划机械臂末端在惯性空间的期望轨迹。对机器人动力学和运动学关系式进行线性参数比,分别对动力学待估参数和运动学待估参数设计在线修正律,在关节空间采用自适应控制。对于存在动力学参数不确知的机器人系统,算法保证了系统的渐近稳定,在成目标捕获任务的同时,控制基座姿态保持在期望范围之内。以平面两关节空间机器人系统为对象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7.
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的启发式粒子群优化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协同多目标攻击战术的特定知识,并结合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用于空战决策的启发式粒子群算法。该算法利用粒子群算法对解空间探索能力强,容易跳出局部最优陷井及启发式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强的优点,快速、高效地对全局最优值进行搜索。该算法通过求解友机导弹对目标的最优分配来确定空战决策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对最优空战决策方案的搜索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粒子群算法及其他两种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668.
文摘以PCD刀具车削加工短切碳纤维/酚醛复合材料的表观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正交试验,采用三维测量技术,研究切削三要素和刀尖圆弧半径对工件加工质量的影响;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对加工因素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切削速度v和进给量f的增大,表面粗糙度Ra逐渐增大,随着切削深度ap和刀尖圆弧半径r的增大,Ra逐渐变小;试验显著因素为刀尖圆弧和进给量;最佳加工参数为:v=160 r/min、f=0.15 mm/r、ap=0.6 mm、r=0.6 mm;通过加工试验和建模分析验证,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669.
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圆柱绕流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验证低雷诺数条件下,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进行圆柱绕流控制的有效性,设计了圆柱绕流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圆柱绕流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在雷诺数为1.35×104和1.90×104的条件下,等离子体激励器产生的流动扰动,能够有效控制圆柱体绕流的流动分离,并显著改善分离流场,增涡、减涡效果明显.实验结果表明,大气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是钝体绕流流动特性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