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1篇 |
免费 | 2740篇 |
国内免费 | 50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880篇 |
航天技术 | 1026篇 |
综合类 | 480篇 |
航天 | 163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490篇 |
2021年 | 432篇 |
2020年 | 445篇 |
2019年 | 374篇 |
2018年 | 346篇 |
2017年 | 428篇 |
2016年 | 291篇 |
2015年 | 335篇 |
2014年 | 339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432篇 |
2011年 | 430篇 |
2010年 | 403篇 |
2009年 | 373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366篇 |
2006年 | 338篇 |
2005年 | 256篇 |
2004年 | 213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972.
针对并联机床运动控制的特点,基于PMAC多轴运动控制卡,开发了一个应用于三自由度并联机床的硬件控制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合理,能准确的控制并联机床的动作。 相似文献
973.
弹性空腔流致噪声/结构振动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空腔中经常存在高强度且多频率分量的流致噪声,空腔噪声与结构振动之间耦合效应严重,甚至可能发生结构共振。为此,在0.6m×0.6m高速风洞中,通过调整空腔底板厚度,改变其结构固有频率,模拟空腔流致噪声/振动相互作用。利用脉动压力和振动加速度测试技术,获取亚跨声速条件下,弹性空腔流致噪声特性及其结构振动响应特性。马赫数变化范围为0.6~1.2。结果表明,当振动强度较弱时,结构振动对空腔噪声影响较小,而空腔噪声对结构振动影响较大,在噪声载荷主频位置,振动谱出现峰值并且噪声/振动相关性达到最强;此外,空腔结构振动还与其固有频率特性密切相关,振动主要以低阶模态为主。 相似文献
974.
红外隐身技术对提高未来战机战场生存力具有重要意义,发动机排气系统是飞机后半球的主要红外辐射源。为了研究涡扇发动机排气喷管的红外辐射特性,采用与成熟商用CFD软件相结合的策略,基于离散传递方法,自主开发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征数值计算软件。提出一种射线行程追踪方法,用来提高软件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最后用该软件对某型涡扇发动机排气系统收缩喷管及两种采用不同红外抑制措施的喷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收缩喷管,二元喷管能够在绝大部分探测方向上有效降低喷管的红外辐射,引射喷管可在大角度探测方向上起到显著的红外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975.
根据《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对于特别重要的桥梁要求对桥址处的设计基本风速进行重新观测或参考实测风速样本进行推算得到,选取合理的基本设计风速。本文选取厦门-漳州跨海大桥附近的厦门市专业气象台和龙海市气象局360个月的极值10分钟平均时距的风速和风向标准值,采用3种极值分布概型推算出不同重现期内的设计风速。得出了厦门海峡桥址处100年一遇的期望风速为35.8m/s,小于规范给出的厦门地区100年一遇基本设计风速39.7m/s。 相似文献
976.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1A、1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运行管理、减灾应用、用户服务与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内数十场新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积极开展国内应用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国际服务模式,拓展为国外救灾工作提供灾害监测产品服务,并先后成功应对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加拿大火灾、中缅边境火灾、海地特大地震等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国空间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良好应用,树立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977.
根据投放任务要求设计缩比可重复使用空间飞行器(RLV)投放轨迹,并建立飞行动力学基本分析框架。其中包括对轨迹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和沿轨迹的操稳特性分析。灵敏度分析则包括飞行终端状态参数受模型变化、投放条件、操纵参数、风场等内外扰动影响的分析。稳定性分析包括静稳定性和失速/偏离判据以及模态特性分析;操纵性分析包括考虑平衡、增稳和机动性余量三方面的要求。以上工作为导航和控制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78.
979.
980.
采用MATLAB和VC混合编程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循环燃气轮机的热力性能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压比、燃气初温、间冷度、回热度等参数对ICR(间冷-回热)循环比功和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合理匹配压比、燃气初温、间冷度和回热度等参数,可使ICR循环的比功和效率均达到最大;与单循环相比,ICR循环的比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