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42篇 |
免费 | 1799篇 |
国内免费 | 104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168篇 |
航天技术 | 1278篇 |
综合类 | 533篇 |
航天 | 18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179篇 |
2022年 | 463篇 |
2021年 | 458篇 |
2020年 | 451篇 |
2019年 | 394篇 |
2018年 | 344篇 |
2017年 | 438篇 |
2016年 | 309篇 |
2015年 | 354篇 |
2014年 | 381篇 |
2013年 | 364篇 |
2012年 | 482篇 |
2011年 | 473篇 |
2010年 | 475篇 |
2009年 | 428篇 |
2008年 | 414篇 |
2007年 | 406篇 |
2006年 | 373篇 |
2005年 | 297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针对现有弹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普遍采用的固定几何不可调节喷管,基于流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其理论设计及性能评估的数学模型。结合当前中远程空空导弹提出的Ma=2~3.5宽速度范围设计需求,运用所建立设计模型对实例设计方案开展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固定几何喷管本质上是为满足低速正常接力而折中设计出的,在高速巡航时,因扩张比偏小,不仅喷管出口气流速度和冲量小,而且导致燃烧室压强降低,还额外造成进气道结尾正激波总压损失加大,不能将进气道保有的捕获高速来流动能充分发挥出来。原设计方案在Ma=3.5高速巡航时,进气道实际总压恢复性能对比方案中的最大总压恢复性能水平,相对损失幅度高达42.67%,而且冲压发动机推力与其可能达到的最大值对比,相对损失幅度也高达31.8%。因此建议采用喷管调节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83.
184.
185.
为评价腹部进气中等超声速战术导弹中导弹前弹体干扰对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结合设计实例,基于F luent软件,运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进气道与导弹前弹身组合体内外流场的一体化数值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单独进气道,因导弹头部弓形激波造成的总压损失及前弹体附面层干扰两方面作用,腹部进气道的实际捕获流量和总压水平总体下降,平均下降幅度在设计点单一随攻角变化时分别达3.5%和3%,在低速飞行段单一随飞行速度变化时分别达3%和4%。此外,也证实导弹前弹体的屏蔽和预压缩作用可适度改善腹部进气道攻角特性,采用附面层隔道可弱化前弹体附面层干扰。 相似文献
186.
芳砜纶浆粕/EPDM绝热层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一种高性能新型绝热材料。在分析芳砜纶浆粕和芳纶浆粕热稳定性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芳砜纶浆粕/EPDM绝热层与芳纶浆粕/EPDM绝热层的耐烧蚀性能、热性能及界面结合,并采用热失重、动态热机械与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造成性能差异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芳砜纶浆粕的热降解峰值温度比芳纶浆粕高100℃。与芳纶浆粕/EPDM绝热层相比,芳砜纶浆粕/EPDM绝热层的线烧蚀率、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较低,热稳定性较高,芳砜纶浆粕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好,这有利于提高绝热层的耐烧蚀性能。芳砜纶浆粕/EPDM绝热层可作为高性能绝热材料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7.
在卫星多径衰落信道环境中传输正交频分复用信号时,工程上可以考虑采用以插值运算为核心的信道估计方法对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文章首先给出并研究了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和拉格朗日函数插值这三种插值估计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各种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插值估计的均方误差以及系统的误比特率这三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通过综合评估总结出了"在慢多径衰落信道环境下宜采用线性插值估计算法"和"在快多径衰落信道环境下宜采用三次样条插值估计算法或拉格朗日函数插值估计算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8.
189.
190.
为了使N形杆在空间结构中顺利展开,对其缠绕过程中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协变基向量法建立了纯弯曲条件下各向同性单片带簧在缠绕时应变能理论模型,并采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弯矩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拟合曲率推导了N形杆缠绕时的理论模型.研制了4根N形杆样件,并搭建了试验平台,使用数显式推拉力计分别对杆件在缠绕过程的拉力进行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