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5篇
  免费   782篇
  国内免费   520篇
航空   2320篇
航天技术   833篇
综合类   462篇
航天   129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71.
通过焊接热模拟试验研究冷却速度对TG6钛合金焊接热模拟均温区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冷状态下均温区达到最佳的性能,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均温区的抗拉强度稍有提高,拉伸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没有明显变化;冲击韧性空冷达到最大值,水冷稍有下降;显微硬度随冷却速度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72.
273.
邢瑞阳  吴晔 《上海航天》2019,36(3):119-123
无人机(UAV)通信具有部署快、使用灵活、通信质量好等优点,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UAV作为中继站构成的增强型卫星通信网络经常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导致其性能急剧下降。以信干噪比(SINR)最大化为准则,UAV中继站发射功率满足要求为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瑞利熵的波束成形(BF)算法,得出最优权矢量。为了降低BF算法的实现复杂度,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迫零(ZF)的次优BF算法。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这2种BF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74.
针对双层铝合金板铆接结构,通过电磁铆接工艺试验,分析Φ10mm-2A10铝合金铆钉镦头的微观组织,与钢质螺栓连接接头对比评价了铆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随放电电压的增加,铆钉镦头直径逐渐增加、高度逐渐降低。铆钉镦头以绝热剪切为主要变形模式。铆接接头的最大剪切和拉脱载荷分别为23.3k N和35.0k N,均高于钢质螺栓连接接头,并且相对于螺接接头可减重15.8%。  相似文献   
275.
杨宇晓  汪德鑫  黄琪 《宇航学报》2020,41(10):1341-1349
为提高飞行器通信系统的抗截获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四维超混沌系统的射频隐身跳频通信设计方法。该方法构建了四维超混沌系统,扩展了系统解空间,有效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并通过引入周期性扰动措施,解决了有限精度带来的短周期现象。在四维超混沌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超混沌系统生成的双通道超混沌序列,实现了跳频通信系统的频率序列和周期序列联合不确定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四维超混沌系统与传统混沌系统相比,其复杂度最优,在相同有限精度条件下,超混沌系统的周期性明显减弱。另外,基于四维超混沌设计的跳频系统,其截获概率优于常规跳频系统,具有较好的射频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276.
赵振军  闫昱  曾开春  赵治华 《航空学报》2020,41(11):123934-123934
全模颤振风洞试验需要通过软支撑系统模拟飞行器的自由飞行状态并调整模型姿态达到配平状态。参考NASA双索悬挂方案,提出了一种两电机驱动的三索悬挂系统,利用后方两索的同向/反向联动实现模型俯仰和滚转姿态的调整,利用弹簧刚度以及钢绳张力设计实现支撑频率要求。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包括飞行器刚体模型、柔性索、滑轮、弹簧、气动力模型、伺服电机控制在内的复杂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利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变长度索单元描述钢绳,利用不约束物质坐标的索结点约束描述钢绳与滑轮相互作用,利用索结点物质输运速度约束描述伺服电机绞盘,利用飞行力学的气动力模型描述吹风下的气动力。基于该模型,通过小扰动响应辨识研究了弹簧刚度、钢绳张力、连接点位置等因素对支撑频率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系统姿态调整能力,俯仰调整范围达到-12.5°~12.5°,滚转调整范围达到-45°~45°。采用滑轮处电位计测量的钢绳相对位移作为反馈信号,基于设计的控制律利用多体动力学求解器与Simulink对风洞吹风下的姿态调整过程进行仿真,模型达到配平状态,获得了吹风下的索拉力和伺服电机功率,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77.
吴健发  王宏伦  黄宇 《航空学报》2020,41(3):623414-623414
通过任务规划技术合理的优化太阳能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动力学参数,能够有效提高太阳能无人机的能量利用率,使其胜任许多大范围跨时间跨空间飞行任务。从能量建模、续航评估和能量管理策略3个方面对大跨时空任务背景下太阳能无人机任务规划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能量建模方面,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太阳辐射模型和能量生产基本框架;在续航评估方面,分析了目前的指标设计和应用方法;在能量管理策略方面,从能量综合应用、风力滑翔机制、轨迹优化方法和面向特定任务的应用4个角度,梳理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78.
潘成胜  行贵轩  戚耀文  杨力 《航空学报》2020,41(4):323546-323546
依据空间信息网络(SIN)高动态性的特点,并考虑卫星工作的多状态特性,兼顾星间通信时延和拓扑抗毁性的要求,研究了多状态下空间信息网络拓扑生成及动态优化的问题。根据卫星星座的周期性,建立了一种卫星网络的拓扑周期表。综合卫星的可视性和连接度等约束条件,以网络平均和最大时延作为通信性能的优化目标,建立拓扑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模拟退火(IMOSA)算法,求解全局时延最优的卫星拓扑,并在考虑多状态情况下对链路进行优化,以满足网络高动态性。最后基于具有66颗低轨(LEO)的铱星星座进行仿真,研究表明:针对多状态条件下的铱星星座,该算法最大化减小了通信时延,得到抗毁性良好的拓扑结构,通信性能较之原有静态拓扑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79.
Neural networks (NNs) have been applied to ionospheric predictions recently. This paper uses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RBF-NN) to forecast hourly values of the ionospheric F2 layer critical frequency(foF2), over Wuhan (30.5N, 114.3E), China. The false nearest neighbor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mbedding dimension,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used to reduce noise and dimension. The whole study is based on a sample of about 26,000 observations of foF2 with 1-h time resolution, deriv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981 to December 1983. The performance of RBF-NN is estimated by calculating the normalized root-mean-squared (NRMSE) error, and its results show that short-term predictions of foF2 are improved.  相似文献   
280.
Vegetable cultiv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ietary supplements and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the crew during manned space flight. Here we developed a ground-based prototype of horn-type sequential vegetable production facility, named Horn-type Producer (HTP), which was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microgravity effect and the continuous cultivation of leaf–vegetables on root modules. The growth chamber of the facility had a volume of 0.12 m3, characterized by a three-stage space expansion with plant growth. The planting surface of 0.154 m2 was comprised of six ring-shaped root modules with a fibrous ion-exchange resin substrate. Root modules were fastened to a central porous tube supplying water, and moved forward with plant growth. The total illuminated crop area of 0.567 m2 was provided by a combination of red and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 on the internal surfaces. In tests with a 24-h photoperiod,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HTP at 0.3 kW for lettuce achieved 254.3 g eatable biomass per week. Long-term operation of the HTP did not alter vegetable nutrition composition to any great extent. Furthermo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HTP, based on the Q-criterion, was 7 × 10−4 g2 m−3 J−1.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TP exhibited high productivity, stable quality, and good efficiency in the process of planting lettuce, indicative of an interesting design for space vegetabl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