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40篇 |
免费 | 9555篇 |
国内免费 | 160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7577篇 |
航天技术 | 1028篇 |
综合类 | 197篇 |
航天 | 17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7篇 |
2023年 | 203篇 |
2022年 | 336篇 |
2021年 | 391篇 |
2020年 | 492篇 |
2019年 | 1180篇 |
2018年 | 1352篇 |
2017年 | 1277篇 |
2016年 | 1310篇 |
2015年 | 1250篇 |
2014年 | 1069篇 |
2013年 | 1078篇 |
2012年 | 1011篇 |
2011年 | 937篇 |
2010年 | 933篇 |
2009年 | 948篇 |
2008年 | 830篇 |
2007年 | 680篇 |
2006年 | 522篇 |
2005年 | 350篇 |
2004年 | 333篇 |
2003年 | 294篇 |
2002年 | 327篇 |
2001年 | 281篇 |
2000年 | 243篇 |
1999年 | 279篇 |
1998年 | 232篇 |
1997年 | 206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40篇 |
1993年 | 193篇 |
1992年 | 137篇 |
1991年 | 313篇 |
1990年 | 262篇 |
1989年 | 295篇 |
1988年 | 207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32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定义、基本内涵、作用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设计体系建设、发展的方法及途径,对设计体系的整体规划、关键技术分解、设计体系集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12.
针对飞翼飞行器多操纵面气动布局的结构特点与当前控制分配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多操纵面协调控制的综合效果尽量接近期望单操纵面控制的效果为优化目标,得到了多操纵面控制分配的连续多变量目标函数,并给出基于分布估计算法的控制分配求解策略,完成了飞翼飞行器多操纵面的优化分配。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13.
利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了环形切割器爆炸后对后端靶板的毁伤及环形切割器壳体的破裂过程的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环形切割器爆炸后对后端靶板的毁伤中,起主璎作用的是环形切割器壳体的端部形成的破片和内侧形成的聚能侵彻体,而聚能侵彻体对靶板的破坏最为严重;琏于环形切割器的串联战斗部设计中,需考虑两级战斗部隔爆设计。 相似文献
214.
215.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压强振荡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隔舱消融对双脉冲发动机中燃烧室的压强振荡影响规律,选择隔舱消融几个典型时刻进行研究,运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Ⅱ脉冲工作时的发动机流场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最后得到了各工况下的压强时间曲线及其快速傅氏变换(FFT)结果.分析表明:由于Ⅱ脉冲工作初期隔舱暴露在流场中产生额外扰动,以及隔舱级间通道形成狭窄通道的加速作用,是导致边界层分离而引起障碍涡脱落的主要因素.点火初期,双脉冲发动机易发生轻微压强振荡.随隔舱消融,整个流场在发动机工作中、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216.
目前,带缝隙钝舵的缝隙引起的流场结构和气动加热规律变化,还很不明确,需要研究缝隙诱导所形成旋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旋涡运动对物面气动加热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高超声速钝舵缝隙气动加热问题,基于无缝隙钝舵,建立一种带缝隙钝舵简化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方法求解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通量采用van Leer通量向量分裂方法计算。插值采用MUSCL方法,时间项采用LU-SGS隐式方法。结果表明:无缝隙钝舵流场结构相对简单,带缝隙钝舵流场结构同无缝隙钝舵相比要更为复杂,舵轴上游缝隙内会出现马蹄形涡串结构,相应地在缝隙的上下表面均会出现马蹄形高热流区;受缝隙诱导分离再附流动的影响,在舵轴迎风面以及舵体侧面后部均形成了局部高热流区。 相似文献
217.
218.
219.
利用一个常用的调制高斯函数作为小波母函数,得到小波变换像空间的再生核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和小波变换的等距恒等式,并分析了小波变换像空间的结构,为一般的小波变换的像空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