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6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74篇
航空   1245篇
航天技术   631篇
综合类   433篇
航天   5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滚动轴承径向游隙对轴承内部负荷分布、支承刚度、多轴承系统中外载荷在各个轴承上的分配、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油膜厚度和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通过分析可见,径向游隙对轴承的疲劳寿命和支承刚度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文中还给出了轴承径向游隙选用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992.
对使用的结构材料采用激光辐照表面处理技术以提高其抗疲劳断裂的性能,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激光辐照工艺参数下,对提高30CrMnSiA钢的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K_(th)、延长其剩余寿命有明显的效果。可望该技术能作为延寿手段在工程构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用共振解调法诊断滚动轴承损伤类故障时所得包络信号及其频谱图的基本特征,并用2032信号分析系统对滚动轴承实施了共振解调诊断,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介绍俯仰-滚转动导数天平装置,着重介绍其运动机构和测量机构。此裝置已经做过三期实验,重点介绍第三期实验用的改进型。装置的特点是 M_z 电桥电气中心、俯仰运动转心、模型气动参考中心和模型质心四心重合。俯仰振动是由步进电机驱动的,通过轴承支撑的模型又能在气动力驱动下自由滚转。俯仰频率和滚转速度被 LDC-825计数器和 B·K 公司转速计记录。模型的俯仰力矩 M_z和俯仰角θ值分别用应变电桥测量。信号被 Neff-720系统和 XR-7000磁带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模拟量记录显示。这是国内第一套成功地用于跨超声速风洞飞机模型实验,四心重合的俯仰-滚转实验装置。力矩 M_z 和俯仰角θ的输出信号是非常满意的,已经为某预研型号提供了(?)导数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995.
文章首先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延时对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的影响,包括对话音业务、常规数据业务的服务质量的影响。然后结合星座系统的应用背景,阐述系统延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确定星座设计时对卫星轨道高度选择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6.
一种用于快速跟踪视线的空间拦截器姿态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拦截器的纵轴在中、末制导段要求指向目标的视线,按最小空间角距旋转,作为跟踪目标的姿态定向的假想坐标系,形成本体坐标系相对假想坐标系的误差四元数。由拦截器的转动角速度分量与误差四元数作为状态反馈构造稳态姿态控制的数学模型。为了得到姿态控制所需的变控制力矩,运用PWPF调制器对常值推力姿控发动机的稳态和脉冲工作状态进行调制,构造所谓的“数字变力矩”控制器,实现对姿态的连续控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The Advanced Thin Ionization Calorimeter (ATIC) experiment i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ge composition and energy spectra of primary cosmic rays over the energy range from about 1011 to 1014 eV during Long Duration Balloon (LDB) flights from McMurdo, Antarctica. Currently, analysis from the ATIC-1 test flight and ATIC-2 science flight is underway and preparation for a second science flight is in progress. Charg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cident cosmic ray is accomplished, primarily, by a pixilated Silicon Matrix detector located at the very top of the instrument. Whil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Silicon Matrix detector provides good charge identification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electromagnetic shower backscatter from the calorimeter, the detector only measures the charge once.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use of the top scintillator hodoscope detector to provide a second measure of the cosmic ray charge and, thus, improve the ATIC charge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998.
The Cosmic-Ray Energetics And Mass balloon-borne experiment has been launched twice in Antarctica, first in December 2004 and again in December 2005. It circumnavigated the South Pole three times during the first flight, which set a flight duration record of 42 days. A cumulative duration of 70 days within 13 months was achieved when the second flight completed 28 days during two circumnavigations of the Pole on 13 January 2006. Both the science instrument and support systems functioned extremely well, and a total 117 GB of data including 67 million science event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se two flights. Preliminar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data extend well above 100 TeV and follow reasonable power laws. The payload recovered from the first flight has been refurbished for the third flight in 2007, whereas the payload from the second flight is being refurbished to be ready for the fourth flight in 2008. Each flight will extend the reach of precise cosmic-ray composition measurements to energies not previously possible.  相似文献   
999.
为解决火箭弹射座椅人椅系统在弹射出舱后的稳定调节问题,设计研制了新型电子人椅系统组合重心测量设备,建立了组合重心的俯仰累加测量与推导计算方法,并对294名飞行员的人椅系统组合重心数据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研制的测量设备精确可靠,建立的方法便捷有效,并具有通用性.研究结果已应用于弹射座椅的设计研制中,精度提高了10倍,效率提高了3倍.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感应同步器的高速高精度位置测量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有的基于感应同步器的鉴幅、鉴相位置测量法,由于其原理缺陷,不适合高速高精度的测量场合.为解决高速高精度位置测量问题,给出一种新型的基于感应同步器的位置测量方法--幅度细分法.感应同步器输出的感应信号是调幅信号且幅度很低,为采用幅度细分技术,需对其输出的感应信号无失真的放大.在阐述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结构,并对关键功能电路进行了实验及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此法从原理上克服了感应信号中动态分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克服了现有测量法不适合高速高精度测量的缺点,具有测量精度高、时间间隔固定、适合高速度运动场合下的位置测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