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航空   2516篇
航天技术   1549篇
综合类   181篇
航天   580篇
  2021年   2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152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108篇
  1982年   117篇
  1981年   153篇
  1980年   56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57篇
  1977年   37篇
  1976年   40篇
  1975年   48篇
  1974年   39篇
  1973年   25篇
  1972年   49篇
  1971年   47篇
  1970年   30篇
  1969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轴向载荷下复合材料元件吸能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研究了三种结构形式的复合材料元件在轴向准静态载荷下的压溃过程和能量吸收能力。通过组试件在轴向准静态载荷下的压溃试验,研究复合材料的缓冲吸能机理,对吸能能力进行了定义,并对试件的峰值截荷、持续压溃载荷和吸能能力等作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12.
金属零件的一种快速成型制造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属零件的快速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当今快速成型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在介绍快速成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选区激光烧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功率激光快速成型系统的金属零件成型工艺。这种方法首先烧结金属与有机粘结剂的混合粉末,生成“绿件”,而后除粘、熔渗金属,最终得到致密的金属件。最后,文中给出了加工实例,并对这种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13.
基于聚束照射SAR成像算法的条带SAR数据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聚束照射合成孔径雷达(SAR)与条带模式SAR成像算法上的统一,本文利用两种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条带模式SAR数据分块处理,等效成聚束模式数据。然后,用聚束照射SAR成像算法实现条带数据的成像处理。针对具体数据,文中还对成像区大小的选择作了分析,并推导出成像长度与滤波器带宽应当满足的关系式。包场数据的处理严格证实了理论分析并验证了本文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14.
在应用模糊逻辑建模与辨识方法建立微下击暴流风切变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恒定俯仰姿态改出微下击暴流的飞行引导策略,提出了一种改出微下击暴流风切变的模糊反馈控制系统,并将遗传算法应用于该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飞机穿越微下击暴流风场的动态特性;采用模糊逻辑控制器,可使得飞机在穿越微下击暴流风场时具有较好的改出性能;另外,遗传算法的应用对已设计的模糊逻辑控制器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改善了飞机穿越微下击暴流的性能。  相似文献   
315.
探讨了离散作业型(Job shop)车间中的作业调度的分阶段模型,并根据离散作业调度的阶段性提出了基于作业状态空间的逐段式车间作业调度算法,通过对一个实际车间作业调度仿真比较,此算法运算速度比最短加工时间(SPT)和最少工作量剩余(LWR)算法快,其调度结果在实际作业车间具有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316.
一种新颖组合变换器拓扑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基于电源模块并联和串联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颖双管正激组合变换器拓扑,克服了双管正激变换器副边二极管电压应力过高,输出电压和电流脉动大,只能应用于输出中低压场合的缺点,具有副边二极管电压应力低,可靠性高,原边开关管电流应力低,输出电压和电流脉动小,磁芯元件体积小等优点,本文对该新颖组合变换器进行分析,仿真和实验,表明适合应用于输入中,高电压,输出高压,大电流场合,并成功应用于某型飞机6KVA逆变器前级变换器,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17.
变化和重构是快速可重构信息系统 (RRIS)的两个核心概念 ,RRIS对变化的适应或演化能力使它优于传统信息系统。本文首先提出 RRIS的体系结构 ,然后以 RRIS框架为重点 ,讨论框架的定义、分类及设计 ,研究框架的构成、构成元素 (业务构件 )的设计及构件如何在构架的组织下协调地安插在 CORBA的软总线上 ,实现类似硬件IC的即插即用。构件在框架上即插即用的灵活机制及热点构件 (反映变化 )的灵活运用 ,提高了框架的可扩展性、可定制性 ,从而提高了 RRIS适应变化的可重构性。  相似文献   
318.
Itapetinga measurements at 48 GHz with the multibeam technique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solar burst centroid of emission with high spatial accuracy and time resolution. For the Great Bursts of October 19,22, 1989, with a large production of relativistic particles, and October 23, it is suggested that, at 48 GHz, the bursts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more then one source in space and time. Additionally the October 19 and 22 Ground Level Events exhibited very unusual intensity-time profiles including double component structures for the onset phase. The Bern observatory spectral radio emission data show a strong spectral flattening typical for large source inhomogeneties.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is that large solar flares are a superposition of a few strong bursts (separated both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 same flaring region.  相似文献   
319.
320.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understanding of aeronomy of neutral atmospheres in the solar system, discussing most planets as well as Saturn’s moon Titan and comets. 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energy balance is compared, highlighting the principal reasons for discrepancies amongst the atmospheres, a combination of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heliocentric distance and other external energy sources not common to all. The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es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vertical structure, chemistry and evolution. The final section compares dynamics in the upper atmospheres of most planets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vertical dynamical coupling as well as magnetospheric forcing in auroral regions, where present. It is shown that a first order understanding of neutral atmospheres has emerged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anks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pacecraft and Earth-based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modeling capabilities. Key gaps in our understanding are highlighted which ultimately call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programme of observation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