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1篇
航空   324篇
航天技术   137篇
综合类   110篇
航天   1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91.
 测试了Ti-10V-2Fe-3Al合金在β区850℃~950℃、ε=5×10~(-3)~10s~(-1)条件下的压缩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研究了变形组织。结果表明:在850℃~950℃、ε=10~(-1)~10s~(-1)范围内变形,动态回复是主要软化机制,其σ-ε曲线为动态回复型,变形后的组织为拉长晶粒。对所得的σ-ε曲线进行了数学分析,得出了流变应力模型。  相似文献   
492.
给出了一种能够用于统计分析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头部烧蚀而产生不对称形变过程的数学模型,烧蚀外形采用典型化处理方法。通过对美国NRV样例的试算表明,头部形变的主要参量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93.
模型与真实高氯酸铵/硝胺推进剂燃烧转爆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地研究了硝胺炸药(RDX、HMX)对模型与真实高氯酸铵/硝胺推进剂DDT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胺炸药对上述两种推进剂的DDT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作者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4.
针对飞机鸭翼、内外副翼、腹鳍以及方向舵装配中普通铆接存在的安装损伤问题,研究了复合材料结构的电磁铆接工艺。通过试验得出锪窝深度、钉孔间隙及铆钉外伸量等电磁铆接工艺参数。对不同铆接方法的钉杆膨胀量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现用铆接方法产生损伤的原因。钉孔挤压应力和面外拉伸应力对比试验及接头损伤检测结果表明:对于某机的复合材料结构用电磁铆接代替普通铆接,能够解决普通铆接存在的安装损伤问题。  相似文献   
495.
考虑约束追踪对策最优开环对策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针对状态变量不等式约束的复杂追踪对策问题的一阶、二阶最优性必要条件 ,尤其是详细探讨了由状态约束和非平滑数据产生的奇异面问题。这些必要条件所对应的多点边界问题 ,类似于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必要条件。利用这种方法 ,在捕获区和界栅内的最优轨迹可由数值计算求得  相似文献   
496.
针对空间合作目标航天器在轨维护任务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空间爬行机器人,可搭载于抓取机械臂上,在主动航天器和故障目标形成连接后,爬行移动到故障目标上需要维修的位置进行维修精细操作。该机器人移动系统主要由压电驱动腿、微修饰粘附足组成。其微观粘附足借鉴壁虎刚毛的粘附机理,设计微米级微阵列的机器人足端结构。在上述结构设计基础上,利用离散元软件建立其仿真模型,对壁虎的强吸附能力和快速脱附能力进行理论建模分析,建立单根刚毛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模型,模拟刚毛在不同脱附角下的粘附和脱附的过程,对其单个刚毛的粘附特性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空间零重力环境下,通过不同运动方式可以实现单个刚毛的吸附和快速脱附的能力。为后续实现机器人足的吸附和快速脱附的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97.
为提高载人航天器电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文章引入自动判读系统。该系统判读知识表达可支持多种运算符和函数,知识覆盖面广;推理机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载人航天器测试的特点,数据判读准确性高,实时性好。系统目前已实现参数判读、指令判读、事件判读和指令监视等功能,在后续载人航天器电测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8.
The present study elucidat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wo versions (V3 and V4.10) of vertical feature mask (VFM) and aerosol sub-types data derived from the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CALIPSO), and its utilization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dust aerosol on the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irru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In conjunction to the CALIPSO, we have also used the CloudSat data to study the same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for the years 2007–2010 over the study area 25–40°N and 75–100°E. Compared to V3 of CALIPSO, V4.10 was found to have undergone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code, algorithm, and data products. Intercomparison of both versions of data products in the selected grid between 30–31°N and 83–84°E with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2007–2017 revealed that the VFM and aerosol sub-typ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of ~95.27% and ~82.80%, respectively. Dusty cirrus is defined as the clouds mixed with dust aerosols or existing in dust aerosol conditions, while the pure cirrus is that in a dust-free environment. The obtained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various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irrus, namely ice water content (IWC), ice water path (IWP), ice distribution width (IDW), ice effective radius (IER), and ice number concentration (INC) noticed a decrease of 17%, 18%, 4%, 19%, and 10%,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dust aerosol, consistent with the classical “Twomey effect” for liquid clouds. Moreover, the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showed moderat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0.4 and ?0.6 with 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rrus. As our future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present work undertaken, we planned to gain knowledge and interest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 variety of aerosols apart from the dust aerosol on the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irru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499.
文章介绍了自行研制的石英灯红外辐射式气动加热试验模拟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材料与结构进行的高温热评价试验。本热试验系统可实现升温速率高至200 ℃/s的非线性热冲击过程的动态模拟;能够生成1.8 MW/m2热流密度的瞬态非线性热试验模拟环境;能将试验环境温度提高到1 500 ℃。在该热试验系统上完成了如下试验研究: 1)金属蜂窝板结构在高温950 ℃非线性热环境下的隔热性能评价试验和数值模拟;2)对SiC/SiC复合材料试件在1 300~1 500 ℃下的隔热性能评价试验;3)采用轴向非分段加热试验方式对圆柱型壳体结构(长2.1 m)内壁进行高温热环境试验。本试验系统在可控的非线性温升速率、高温高热流密度变化过程的动态模拟、热试验环境模拟的准确性以及非接触式全场高温变形测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00.
叶呈武 《宇航材料工艺》2012,42(4):75-77,84
研究了A3钢和GH1131高温合金两种材料作为模具对TC4钛合金HIP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IP过程中,A3钢模具对有效应力传递的阻碍作用较大,设计HIP用A3钢模具时应避免深型腔结构,GH1131模具对有效应力传递的影响较小。受元素互扩散的影响,两种模具材料在HIP过程中均污染了TC4材料表面,A3钢模具对合金的影响层较薄,但使材料形成了波浪形的粗糙表面;GH1131对成形材料的影响层厚度>100μm。为了获得高精度的无污染表面,TC4合金HIP净成形时两种模具均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形成与TC4兼容的保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