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216篇
航空   811篇
航天技术   315篇
综合类   84篇
航天   31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师昆仑  邱云龙  陈伟芳  聂春生  曹占伟 《航空学报》2020,41(12):124055-124055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在进行热流测量时存在的传感器与其周围热防护材料之间的热匹配性问题,即冷点效应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计算程序研究了冷点效应对压缩拐角表面热流分布的影响,得到了在不同压缩拐角特征流动区域内冷点效应对其表面热流分布的影响机制。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冷点效应的存在会显著地提高冷点区域内的表面热流值;在压缩拐角的分离域内,冷点效应造成的热流增长幅度较大,在再附点附近,冷点效应造成的热流增长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982.
王锐  侯安平  李忠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0):2123-2135
提出了一种具有厚顶箔特征的箔片动压轴承(TTF-GJFB),并对其进行了建模及分析。针对这种型轴承,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静态气膜雷诺润滑方程和箔片受力方程;采用折合系数法和小扰动法,推导了厚顶箔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与动态阻尼系数。以此为基础,对厚顶箔轴承和传统箔片轴承进行了对比,并对初始轴承间隙、波箔宽度、顶箔质量对厚顶箔轴承动静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顶箔轴承比传统箔片轴承拥有较大的承载力及偏位角,承载力增幅至少为23%;厚顶箔轴承的动态特性与传统箔片轴承有较大差异;厚顶箔轴承的初始间隙会影响偏位角和承载力,小初始间隙在所有偏心率范围内可以提高承载力和减小偏位角;波箔宽度对轴承静态特性的影响较小,但对动态特性的影响较大,在中低激振比范围内,动态系数基本随着箔片宽度的变窄而变小;厚顶箔的质量会在高激振比下对轴承的动态特性产生影响,使得动态刚度系数上升,动态阻尼系数下降。  相似文献   
983.
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对超声速边界层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弧放电等离子体热阻塞机理,对等离子体超声速流动控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等离子体对边界层的影响,分析了放电区大小、温度等对其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温等离子体放电区的上下游近区发生了边界层分离及漩涡运动;在放电区内有两种边界层,即高温等离子体与外界低温气流之间的温度边界层和气流与壁面之间的粘性边界层;放电区内形成漩涡运动的原因有两个,即内外压差和边界层分离;上游边界层的分离点y轴坐标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增大来流速度,放电区上游分离点y轴坐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放电区内漩涡运动加剧、下游近区边界层分离点y轴坐标减小。  相似文献   
984.
钱华明  富振铎  宁秀丽  贺瑞 《宇航学报》2012,33(12):1747-1756
针对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未知输入扰动,为提高对干扰鲁棒性、待检故障敏感性及降低设计的保守性,提出了一种H-/H∞故障检测观测器设计方法,通过无损procedure将非凸约束问题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约束,采用Schur补引理将H-/H∞故障检测观测器设计转化为凸优化问题的LMI表述;设计了自适应门限以减小故障检测过程中的误报、漏报率。故障检测观测器的设计是借助凸优化问题的数值计算,使设计过程便于实现。提出的算法使未知扰动的鲁棒性及待检故障的敏感性之间具有最优平衡。仿真验证表明,所提算法使残差具有快速的收敛性、较短的故障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985.
刘善伍  张锐  张静 《航天控制》2012,30(6):50-53
针对一类不确定性卫星姿态采样系统,研究了鲁棒H∞控制问题,给出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鲁棒稳定的充要条件及相应的鲁棒H∞控制律和最优鲁棒H∞控制律,控制律是通过借助一类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或通过求取满足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优化问题求取的。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受到扰动后仍然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86.
The residual stress genera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inertial platform causes the drift of inertial platform parameters in long-term storage condition.However,the existing temperature cycling experiment could not meet the increased repeatability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ertial platform parameter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in this paper,firstly the Unigraphics(UG) software and the interface compatibility of ANSYS software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inertial platform finite element model.Secondly,the residual stress is loaded into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ANSYS function editor in the form of surface loads 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And then,the generation based on ANSYS simulation inertial platform to accelerate the stability of experiment profile is achie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method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ANSYS thermal-structural coupling.The optimum accelerated stability experiment profile is determined finally,which realizes the rapid,effective release of inertial platform residual stress.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have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inertial platform.  相似文献   
987.
在高动态的导航定位定向的应用中,经常会遇到观测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详细分析了在不同的变星情况下模糊度空间的传递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基于状态转换的双天线定向软件。用户可以时刻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便于用户进行其他实时操作。通过理论推导和实测仿真数据分析表明,该软件能很好地适用于卫星频繁遮挡的情况,且实验效果良好,长度为3m的基线其航向角精度优于0.1°,俯仰角精度优于0.2°,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8.
以某型飞机前起落架为研究对象,利用CATIA建立数字化样机并导入到ADAMS/Aircraft中建立落震虚拟样机。建立了起落架落震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对缓冲支柱力和轮胎的航向力、垂向力分别进行了建模。进行了设计着陆试验的落震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小于5%。进而进行了充填参数容差和储备能量试验的落震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均小于5%。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落震试验,为下一步的改型设计奠定了基础,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9.
针对飞行器刚体/弹性模态耦合作用下的机动载荷减缓问题,运用亚音速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理论以及分析力学原理,建立了柔性飞机机动载荷分析及控制的气动弹性模型,分析了飞机作纵向机动飞行时结构弹性对机动飞行参数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弹性模态对飞机机动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有效减缓机动载荷,运用最优控制理论,采用多组控制面联合偏转的作动方案,设计机动载荷减缓最优控制律,实现了对飞机纵向机动载荷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机动载荷减缓控制方案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0.
SZ-7伴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在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朱振才  张锐  陈宏宇  张静  万松 《宇航学报》2011,32(3):495-501
中国SZ-7飞船伴星(BX-1)姿态控制系统已在轨正常运行一年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至2009年10月所有部件工作正常,运行稳定。在轨运行期间伴星控制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特性,与同类卫星控制系统相比,伴星控制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多任务、高安全性、高机动性等特点,分析并总结伴星姿控系统对于丰富小卫星控制系统设计经验,提高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今后类似小卫星平台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