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75篇 |
免费 | 3750篇 |
国内免费 | 177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568篇 |
航天技术 | 2103篇 |
综合类 | 915篇 |
航天 | 37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2篇 |
2023年 | 365篇 |
2022年 | 893篇 |
2021年 | 964篇 |
2020年 | 885篇 |
2019年 | 754篇 |
2018年 | 767篇 |
2017年 | 936篇 |
2016年 | 674篇 |
2015年 | 818篇 |
2014年 | 730篇 |
2013年 | 804篇 |
2012年 | 942篇 |
2011年 | 991篇 |
2010年 | 890篇 |
2009年 | 921篇 |
2008年 | 858篇 |
2007年 | 789篇 |
2006年 | 809篇 |
2005年 | 605篇 |
2004年 | 501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331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4.
李涛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20,56(4):60-62
根据某零件的加工工艺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多工位橡胶涨套夹具,详细说明了橡胶涨套夹紧机构的结构特点、制作过程和具体应用,通过优缺点分析,说明该涨套夹具具有定心精度高、结构紧凑、互换性高等优点;夹具系统采用零点定位技术,能够实现零件加工中夹具间的快速换装,特别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用夹具。 相似文献
305.
本文采用ABAQUS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40°、50°、60°3种铆模角度和1.5mm、1.8mm两种铆模深度对铆钉成形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分析表明,铆模锥度及深度对铆钉镦头的成形影响显著,适当增大铆模锥角同时增大铆模深度至1.8mm有利于消除铆钉镦头的卷边,提高铆接质量。 相似文献
307.
308.
为了揭示膨胀效应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区内复杂流动现象的影响规律,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来流马赫数2.9、30°激波角的入射激波与10°膨胀角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激波入射点分别位于膨胀角上游、膨胀角角点和膨胀角下游3种工况下膨胀角干扰区内若干基本流动现象,如分离泡、物面压力脉动及激波非定常运动、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和相干结构动力学过程等。结果表明,激波入射点流向位置改变对分离区流向和法向尺度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当激波入射点位于角点及其下游区域。研究发现,膨胀角干扰区内物面压力脉动强度急剧减小,分离区内压力波向下游传播速度将降低而在膨胀区内将升高,膨胀效应极大地抑制了分离激波的低频振荡运动。相较于入射激波与平板湍流边界层干扰,入射激波流向位置改变对膨胀角再附区速度剖面对数区及尾迹区影响显著,将导致其内层结构参数升高而外层降低,近壁区内将呈现远离一组元湍流状态的趋势。此外,流向速度脉动场本征正交分解分析指出,主模态空间结构集中在分离激波及剪切层根部附近而高阶模态以边界层内小尺度正负交替脉动结构为主。低阶重构流场结果表明,前者对应为分离泡低频膨胀/收缩过程而后者表征为分离泡高频脉动。 相似文献
309.
为了提高飞机客舱使用地面空调制冷时客舱能耗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IPSO)Elman神经网络的飞机客舱能耗预测模型。依据对算法中惯性权重与学习因子的收敛域分析,得出了二者合理的取值范围,将粒子到全局最优位置间距离与参数的取值范围相结合,构造了惯性权重与学习因子的动态调节函数,对其进行非线性的动态调节,并引入了变异因子,提出了一种跳出局部最优的策略,防止粒子群优化(PSO)陷入局部最优。将IPSO-Elman应用于Boeing738飞机客舱能耗预测中,与PSO-Elman、Elman算法进行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IPSO-Elman的客舱能耗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该研究结果为飞机客舱能耗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飞机地面空调的节能与机场电能合理调配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310.
为了研究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某复合式自转旋翼机,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描述的非线性全量方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自转旋翼、机身、螺旋桨、机翼和尾翼的气动模型、动态入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样例自转旋翼机和样例复合式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翼的增加对于浮沉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是有利的;对于旋翼转速模态稳定性是不利的,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可以考虑增加旋翼桨尖配重来提高此模态的稳定性。机翼的纵向位置对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机翼纵向位置能满足配平约束条件下,机翼纵向位置越靠后,迎角稳定性越好,但旋翼转速稳定性越差。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机翼纵向位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