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6篇
  免费   950篇
  国内免费   1158篇
航空   3346篇
航天技术   1614篇
综合类   928篇
航天   187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Indice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the Arctic Oscillation show correlations on the day-to-day timescale with the solar wind speed (SWS). Minima in the indices were found on days of SWS minima during years of high stratospheric aerosol loa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pressure changes during 1963–2011 with day-to-day changes in SWS shows a pattern resembling the NAO. Such a pattern was noted for year-to-year variations by Boberg and Lundstedt (2002), who compared NAO variations with the geo-effective solar wind electric field (the monthly average SWS multiplied by the average southward component, i.e., negative Bz component,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rrelations of geopotential height changes in the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with the SWS; the geo-effective electric field (SWS∗Bz); and the solar 10.7 cm flux suggests that solar wind inputs connected to the troposphere via the global electric circuit, together with solar ultraviolet irradiance acting on the stratosphere, affect regional atmospheric dynamics.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在使用MMQ400圆柱度仪测量高精度圆柱度时,通过对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数据差异对比及分析,验证测量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并提出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n easy and quick method on simulating chromosome breaks in cells exposed to heavy charged particl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chromosome break was calculated, and validated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value by using 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technique. A good consistency was found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value. This suggested that higher 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of heavy ions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it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lso, a safe approach on predicting chromosome breaks in cells exposed to heavy ions at off-line environment can be considered. Furthermore, thre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heoretical sim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4.
After Charlie Pellerin joined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in 1967, he received the Center's highest invention-related award for patenting a  相似文献   
95.
从实际生产经验出发,探索了提高材料利用率的方法。通过对矩形和异形铺叠料片算法分析,制定了最佳放置策略规则。通过对蒙皮余量的修改工艺性验证后,对余量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通用零件余量设定原则,减少由于余量设置不精确造成的浪费。通过套裁方案的实施,切实有效地减少了材料的浪费,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6.
在航空发动机机匣安装边装配过程中,不同位置螺栓之间会产生弹性交互作用,不同加载方案会使装配后的螺栓预紧力存在一定的分散度。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3层带止口机匣安装边3维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加载方案下螺栓预紧力的施加方法。基于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3层机匣安装边分别在顺序加载方案、交叉加载方案和正反顺序2轮加载方案下螺栓预紧力的分散度。搭建了相应的试验装置,分别对3种加载方案的预紧力分散度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正反顺序2轮加载后的螺栓预紧力分散度最小,在3层止口机匣安装边上采用正反顺序2轮加载方案后的螺栓预紧力分散度较小,在有限元仿真中螺栓预紧力分散度为2.43%,在试验中螺栓预紧力分散度为4.98%。采用此方案加载后,止口机匣安装边能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和较好的刚度对称性。  相似文献   
97.
鉴于火工装置研制现在缺少一套完整的可靠性设计、试验、评估方法与程序,文章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总结了一套方法和程序,主要介绍火工装置可靠性模型,各个环节的可靠性设计、试验方法,并叙述了现型号使用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98.
密集有源多假目标的压制干扰效果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假目标干扰在现代电子战中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工作状态参数的不同,多假目标干扰呈现出不同的干扰效果。在讨论密集多假目标产生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两种不同的恒虚警处理,详细分析了密集多假目标的干扰效果,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当密集程度较高时,多假目标干扰可以起到类似噪声的压制作用,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99.
当前学界关于临近空间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临近空间是否应当成为法律概念,以及临近空间是否应当成为法律上的独立空间两方面。随着在临近空间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临近空间应上升成为独立的法律概念。在当前空天划界问题悬而未决的特殊背景下,宜认定其从属于空气空间,赋予领空主权。鉴于当前临近空间国际法规则尚处于空白阶段,应积极引领和推动临近空间国际法规则的制定,倡导设立临近空间的无害通过制度,同时加快发展临近空间技术,不断增强技术实力,为后续临近空间国际法规则制定增加博弈砝码。  相似文献   
100.
当前雷达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复杂的电磁环境已经是战场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种可适应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智能干扰技术,主要从分选、干扰策略和干扰效能评估等方面讨论了整个智能对抗干扰的原理,对战场指挥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