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327篇
航空   856篇
航天技术   501篇
综合类   375篇
航天   4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response of the ionospheric F-region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during an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 in August 2005. The geomagnetic storm studied reached a minimum Dst of −216 nT at 12:00 UT on 24 August. In this work ionospheric sounding data obtained of 24, 25, and 26 August 2005 at Palmas (PAL; 10.2° S, 48.2° W; dip latitude 6.6° S), São José dos Campos (SJC, 23.2° S, 45.9° W; dip latitude 17.6° S), Brazil, Ho Chi Minh City, (HCM; 10.5° N, 106.3° E; dip latitude 2.9° N), Vietnam, Okinawa (OKI; 26.3° N, 127.8° E; dip latitude 21.2° N), Japan, are presented. Also, the GPS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equatorial and low-latitude reg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are presented.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2005, the h′F variations show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zone from SJC to PAL. The foF2 variations show a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at PAL and SJC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Also, the GPS-VTEC observations at several stat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show a fairly similar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24 August. During the fast decrease of Dst (between 10:00 and 11:00 UT) on 24 August, there is a prompt penetration of electric field of magnetospheric origin that result in abrupt increase (∼12:00 UT) in foF2 at PAL, SJC (Brazil) and OKI (Japan) and in VTEC at IMPZ, BOMJ, PARA and SMAR (Brazil). OKI showed strong oscillations of the F-region on the night 24 August resulted to the propagation of trave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 (TADs) by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region. These effects result a strong positive observed at OKI station. During the daytime on 25 August, in the recovery phase, the foF2 observations showed positive ionospheric storm at HCM station.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latitudinal response of the F-region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相似文献   
92.
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时,一般用连接边界来引入平面入射波.理想情况下,当总场区没有散射目标时,该区域仅有入射波,散射场区电磁波为0.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散射场区的电磁波一般不会严格等于0,这是因为在连接边界引入入射波时产生了电磁泄漏.一维情形下,用散射场区电场的平方和来衡量电磁泄漏程度.二维情形下,用等效原理将散射场区的电磁场进行远场外推,得到雷达散射截面,以此衡量电磁泄漏的大小.研究表明:时间步长、入射角度都能影响电磁泄漏大小.为使电磁泄漏较小,时间步长应接近于稳定性要求的最小步长,入射方向应避免垂直于计算区域边界.  相似文献   
93.
为实现对航天器热平衡试验平衡温度的预测,建立了热平衡温度预测的方程式,对影响预测结果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首先,由节点网络法推导出平衡温度表达式,介绍了其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求解过程,建立了平衡温度的迭代方程;其次,结合大量的试验数据,对影响迭代结果的3个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最终确定了各因素的合理取值范围;最后,利用温度预测程序对某空间相机热平衡试验中低温工况的平衡温度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束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预测温度与试验数据的误差为±1℃(在3%之内),满足精度要求,对热平衡温度准确的预测有效的缩短了试验时间,节省试验费用。  相似文献   
94.
用物理光学法计算理想导体雷达散射截面过程中,需要基于无限大切平面假设计算表面电流密度.只有对表面比较光滑的电大尺寸目标,该假设才近似满足,而在一般情况下由该方法求得的表面电流密度存在误差.将二维导体圆柱、方柱以及三角柱等构型在不同入射频率、极化下的物理光学表面电流密度与精确解或矩量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横磁波照射时物理光学法除在顶点处有较大误差外,基本能够正确反映出表面电流密度分布情况.横电波情形下物理光学法难以如实反映照射面和阴影面电流的谐振变化,与入射方向平行的面上表面电流密度也有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95.
编队超视距空战(BVR,Beyond Visual Range)已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模式.在空战优势区域与劣势区域判断的基础上对整个空域进行划分,并给出4种特定空域态势.从空中态势和编队作战能力两方面对空战态势进行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输入变量分析编队作战能力,降低评估过程中收集数据的复杂度.应用遗传神经网络对影响BVR各因素进行效能评估,将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s)与多层前馈(BP,Back Propagation)网络结合,利用GA的全局搜索优化BP网络的结构参数,有效克服BP算法的局部收敛等问题.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综合分析空战各指标后给出红蓝双发的态势评估指标,该模型可有效减少评估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可信.  相似文献   
96.
采用了建模仿真的方法来分析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Avionics Full Duplex switched ethernet)协议.通过对AFDX协议的抽象,基于离散事件的建模方法,以基本的网络元素来抽象化网络中的端系统、交换机等设备,以离散事件来描述网络设备的行为,以此构建了AFDX网络模型,并依据模型实现了仿真.网络演算是一种理论计算AFDX最坏延迟界限的方法,将典型场景下仿真得到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通过不同流量方案下仿真结果的对比,对AFDX进行了传输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7.
水下小孔径阵列的应用环境是色噪声环境,针对超增益波束形成方法在色噪声环境下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偏差使阵列空间增益不能达到最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频域超增益波束形成方法(FSD, Super-Directive beamforming in Frequency domain),该方法将宽带接收数据分成多个子带,在每个子带内分别估计噪声协方差矩阵,降低了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估计偏差,并使用估计得到的噪声协方差矩阵对接收数据解相关.最后使用空间谱检测器检测微弱目标信号.实测噪声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空间有色噪声环境中FSD方法的检测性能优于传统的时域超增益波束形成方法(TSD, Super-Directive beamforming in Time domain)2 dB,优于频域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FMVDR, 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 in Frequency domain)波束形成方法2 dB.  相似文献   
98.
9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战术导弹外形气动隐身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优化方法.采用物理规划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间接求解,利用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对问题进行设计空间搜索.为降低计算成本,通过变量筛选来降低设计变量空间维数,通过构建径向基函数(RBF,Radial Basis Function)代理模型来减少高精度分析模型的调用次数.最后以类BGM-109导弹模型的气动隐身多目标优化为例对该方法进行校验.在满足升力系数不小于初始升力系数的约束下,进行导弹几何外形优化使全弹阻力系数和前向雷达散射截面(RCS,Radar Cross Section)最小.与标准GA相比,在两者优化结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该方法节约了83%的计算成本.  相似文献   
100.
为分析旋翼及其主要部件的微多普勒效应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微波暗室进行旋翼微多普勒效应测试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靠性;两种桨叶不同桨叶片数的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旋翼的微多普勒特性通过频率把各个散射部件的回波能量分开,旋翼的片数和转速不影响微多普勒特性的分析估算,旋翼的微多普勒特性仅与其运动特性相关;结合直升机目标识别特征,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微多普勒效应提取,分析了微多普勒效应与入射波和旋翼几何属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旋翼微多普勒效应的频率特性、极化特性和宽频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