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0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22篇 |
航天技术 | 195篇 |
综合类 | 82篇 |
航天 | 3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编队飞行自主控制的自适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主的高精度相对控制是实现卫星编队任务的关键技术,自主性要求控制器尽可能只利用星载设备所能提供的测量信息以减少星间通信量,高精度要求控制器连续的消除干扰力、期望轨迹推演以及参考星轨道控制与机动所造成的跟踪误差,为此,本文推导了描述星间相对运动的完整动力学模型以及对期望轨迹的跟踪误差模型,基于Lyapunov方法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并证明了此控制器可以保证闭环系统的最终跟踪误差小于指定的界。本文给出的控制器仅需要星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测量,不需要主星的轨道参数、轨道位置和轨道机动信息,从而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控制器可以完成对期望轨迹的跟踪。 相似文献
932.
933.
针对大气污染难监测、异常数据难分析等问题,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多时相观测优势,以N维代价函数算法为依托进行逐小时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进一步以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为基础,结合气象参数、地面监测参数等辅助变量进行近地面PM2.5浓度估算,并据此开展时空分布与浓度异常分析。江苏省2021年1–6月PM2.5浓度遥感估算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其相关性精度达到94%,偏差为5.59μg/m3,证明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PM2.5浓度估算具有高可靠性与可行性。通过其建立的全区域、多时相监测体系可有效进行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分析,明晰PM2.5分布状况,助力空气污染治理管控。通过卫星估算结果与地面站点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准确识别大泉街道数据低报事件,验证人为干扰数据采集工作,实现星地数据双向监督。文章研究证明,卫星遥感技术可有效支撑近地面PM2.5浓度估算与数据异常分析,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34.
为解决索网天线在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重复自抗扰复合控制器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首先,使用有限元法建立天线型面的振动动力学模型,基于模态截断的方法对动力学模型进行降阶并转化为状态空间方程的形式。然后,基于能量最小化准则,使用遗传算法对传感器/作动器的位置进行优化。最后,设计了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的天线型面振动主动抑制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前馈重复控制算法,通过对反馈控制周期性误差的学习,提高控制器抑制周期性扰动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控状态时,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将型面扰动降低97.0%,振动抑制效果优于PID控制器。所设计的控制方法为天线型面的振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35.
936.
937.
为解决多传感器群内目标精细航迹起始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状态的集中式多传感器群目标精细航迹起始算法,算法首先基于循环阈值模型和群中心点完成群的预分割、预互联,然后将预互联成功的群按传感器不同分成多个子群,基于非抢占式修正逻辑法和同状态航迹子群获取模型剔除单传感器形成的虚假航迹,并基于多传感器同状态群关联模型消除各传感器虚假的同状态航迹子群,最后基于加权法实现同状态关联群内航迹的精细互联及合并。仿真数据表明,与分布式多传感器修正逻辑法、基于聚类和Hough变换的集中式多传感器多编队航迹起始算法相比,算法在起始真实航迹、抑制虚假航迹及杂波鲁棒性等方面综合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38.
939.
以CPLD为核心的高速高精度的频率测量,不同于常用的测频法和测周期法。本文介绍的测频方法,不仅消除了常规测频法带来的误差,而且具有高集成度、高速、高可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0.
磁敏感度是二频机抖激光陀螺的重要误差之一, 光束椭圆度是增大磁敏感
度的重要因素。推导了环型腔的琼斯矩阵,分析了光路非共面、反射薄膜p 光与s 光反
射系数比、反射相位差等参数对光束椭圆度的影响。计算表明,薄膜反射相位差对椭圆
度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因素,相对180° 偏离3° 以上时椭圆度大幅度减小并基本稳定。对
常规反射膜系进行了优化设计与分析,获得了整体厚度减小1.3%的膜系结构,反射相位
差为183°~187° ,不但减小了光束的椭圆度,而且进一步稳定了腔内总损耗,降低了散
射损耗,对提高激光陀螺磁场环境稳定性及精度性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