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58篇 |
免费 | 2435篇 |
国内免费 | 103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632篇 |
航天技术 | 1140篇 |
综合类 | 659篇 |
航天 | 19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0篇 |
2023年 | 205篇 |
2022年 | 523篇 |
2021年 | 558篇 |
2020年 | 510篇 |
2019年 | 430篇 |
2018年 | 433篇 |
2017年 | 544篇 |
2016年 | 347篇 |
2015年 | 400篇 |
2014年 | 390篇 |
2013年 | 461篇 |
2012年 | 523篇 |
2011年 | 516篇 |
2010年 | 406篇 |
2009年 | 435篇 |
2008年 | 428篇 |
2007年 | 407篇 |
2006年 | 401篇 |
2005年 | 352篇 |
2004年 | 306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80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302.
303.
304.
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控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控制回路,采用基于可调气蚀文氏管的燃料流量调节系统动态调节燃料流量,根据反馈的推力和隔离段压强等测量数据进行燃烧室推力增益控制和燃烧室-隔离段干扰控制,并在直连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系统上进行了推力单水平控制试验和推力多水平/燃烧室-隔离段交互控制试验.试验表明:燃料流量调节系统工作稳定,文氏管按指令行程作动,流量调节过程清晰;测量推力随流量变化基本上同步变化;对目标推力增益和燃烧室-隔离段交互的控制有效,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5.
306.
采用热重分析仪( TG)、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以及加速量热仪( ARC)研究了一种以高氯酸铵( AP )为氧化剂的新型改性双基推进剂GATo-3的热安全性,并将实验结果与双基发射药SF-3进行了比较。通过TG/DSC实验得到了GA-To-3的热分解过程,并初步分析了AP等组分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DSC的测试结果显示,GATo-3的2个分解峰温分别为180.5℃和187.7℃,低于SF-3的分解峰温;ARC的测试结果显示,GATo-3在理想绝热条件下的起始分解温度为129.1℃,绝热温升为1177.8℃,最大温升速率为58053.5℃/min,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为52.5×105 Pa/min,单位质量生成气体的最大压力为112.4×105 Pa/g,用速率常数法计算活化能E=116.8 kJ/mol和指前因子A=5.1×1011 s-1,最大反应速率达到时间为24 h时,所对应起始温度TD24=74.0℃。研究结果表明,与双基发射药SF-3相比,GATo-3的热安全性较差,爆炸性较强。 相似文献
307.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河北提出要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廊坊由于区位独特,发展优势明显,将成为河北打造环京津新增长极战略突破口。廊坊打造河北环京津新增长极战略突破口有其深刻的内涵,是廊坊未来发展与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08.
讨论了弹性金属密封的弹塑性密封机理,回顾了国内外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弹性金属密封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分析了发动机管路静密封所采用的Э形弹性金属密封、K形弹性金属密封、碟形弹性金属密封以及软金属密封的密封特性,从密封结构设计、密封材料选择、预紧载荷控制以及加工制造工艺四个方面总结并提出了影响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弹性金属密封性能的技术要点。针对当前国内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弹性金属密封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现状,建议加强弹性金属密封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弹性金属密封的结构设计方法并进行相应的预紧力偏差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309.
310.
基于多场耦合的飞行器热环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给防热设计问题带来严峻挑战。根据飞行器热环境多场耦合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场耦合的热环境数值分析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流场CFD分析程序,通过有效的界面数据传递算法,实现了与结构有限元热分析软件的耦合,形成了基于流场与结构耦合传热的飞行器热环境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以典型圆管前缘为计算模型进行了程序验证,并对稳态和非稳态飞行环境下的流场与结构耦合传热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刻画流场与结构之间的耦合传热特征和规律,预测和分析飞行器热环境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性,从而可为防热设计的选材和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和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