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3篇 |
免费 | 339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88篇 |
航天技术 | 195篇 |
综合类 | 146篇 |
航天 | 3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21.
针对导弹飞行中的舵伺服系统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时变等特点,采用常规控制系统难以适应这种不确定性,文中提出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相结合的方法——自适应神经网络CMAC与PID并行控制对舵机伺服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在分析舵系统基础上,设计出了具有一定适应性的舵伺服系统的总体方案;然后,建立了基于CMAC与PID并行控制的舵系统控制器;最后,经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并行控制能够较好适应多种不确定性;并能够快速准确的对舵机进行跟踪控制。 相似文献
822.
823.
824.
针对某型飞机前起落架,在ADAMS/A ircraft软件环境下建立对应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编制仿真控制文件,采用直接在起落架上加载当量升力而非折算当量质量的方法,研究了升力作用对缓冲器性能的影响,更加真实地实现了对起落架有仿升落震试验的模拟。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种升力加载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型号研制中起落架缓冲系统的下一阶段的详细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5.
826.
航空航天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发展趋势对动力轴材料的强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开发 3 GPa级的马氏体时效钢,设计一种高Co、Ni、Mo的马氏体时效钢,其成分为 14Ni-15Co-9Mo-0.86Ti-0.35Al-Fe.通过锻比大于 10的高温大塑性变形尽可能细化晶粒,并结合预拉伸变形及深冷+时效的热处理工艺调控,实验钢抗拉强度达到 3.076 GPa,断后伸长率 5.5%,表现出了优异的强塑性.通过对其显微组织进行分析表征,发现其基体组织为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马氏体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 0.47 μm.透射电镜及 3DAP结果表明,基体中分布着大量的Ni3(Mo,Ti),析出相平均直径为 6~7 nm.析出强化、细晶强化及位错强化是其主要的强化机制,保证了合金超过3 GPa的超高强度,同时极细的亚微米级晶粒保证了材料良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827.
进气道研制在各阶段均需要好用的设计方法,第一步是用无黏波系理论设计进气道的波系和流道参数。在实际的黏性条件下,超额定工况黏性流场结构非常复杂,基于无黏波系理论的设计方法在逻辑上难以封闭,理解黏性作用的机制和后果,有可能改善无黏方法在超额定工况的适用性,或者提出黏性修正的经验指导。针对设计点马赫数为2.5的可调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超额定工况内流道入口波系设计问题,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理解了超额定工况黏性流场结构生成机制,与无黏设计相比,初始黏性结构(边界层、滑移层)使无黏流道流通能力下降,产生的限流反压迫使上游激波系强化、分离区与激波干扰结构调整,当流动结构产生的溢流量足够大、入流流量与当地流动结构的流通能力相匹配时,即获得新的平衡流场。喉道高度补偿和消除滑移层吞入的尝试验证了上述理解。在反压或限流制造的临界工况,存在局限于内压缩段的\"初始不稳定性\"(或小喘)现象,可能与滑移层在核心流的摆动范围大有关。在马赫数为3的超额定条件下,喉道补偿系数超过35%可获得期望的波系结构,临界的\"初始不稳定性\"消失。增大第二级压缩角,使外压缩激波与唇口激波不相交于内流道所在高度范围,消除滑移层生成条件,在相同反压条件下消除了\"初始不稳定性\"现象,或者说提高了抗反压能力。 相似文献
828.
829.
针对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开展了星际多目标飞越的任务规划,采用小推力混合优化设计方法完成了基于借力飞行及电推进技术的行星际转移轨道联合优化设计,对比研究了面向日球层鼻尖和尾部探测的星际多目标探测飞行方案。研究表明,探测器在2024-2025年发射,可飞抵日球层鼻尖区域,在2027-2030年发射可飞抵日球层尾部区域,并可在2049年1月1日前飞离日心100 AU,实现太阳系边际空间的科学探测。其中日球层鼻尖探测任务探测器飞抵100 AU的位置位于鼻尖中心区域,可与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形成有效互补。文章所用任务规划方法,可为太阳系边际探测的自主任务规划技术提供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中国首次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