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航空   1篇
航天技术   1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我国地区20—80km高空大气温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imbus-7卫星1979-1981年的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温度探测(SAMS)数据,首次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上空20-80km高度大气温度的分布特征,并与COSPAR国际参考大气CIRA-1986进行了比较。结果指出,我国上空大气温度分布与COSPAR国际参考大气CIRA-1986的纬向平均温度分布存在一定差别,可供航空航天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研究QBO对行星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赤道上空风场准两年振荡(QBO)及其相应的副热带急流大小对冬季半球行星波向上传播及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数1的行星波在QBO东风相比西风相更易向上传播,平流层增温更快更强。波数2则相反。QBO对低纬对流层里的行星波上传的影响限制在低纬低平流层,对中高纬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重力波非线性传播过程中的饱和与破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平方向的显式算法与垂直方向的隐式算法相结合的时间分裂法,建立了二维可压缩大气中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数值模式.用本模式对小振幅重力波传播过程的模拟结果与线性重力波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很好,从而验证了本模式的正确性.我们用此模式模拟了有限振幅重力波在非线性传播过程中的饱和与破碎,结果表明,(1)翻转出现在饱和之前,但向破碎演化仍需要一段时间,由于非线性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使得非线性数值模拟的饱和高度(出现时间)高(早)于线性饱和理论预测的结果;(2)重力波在不稳定之前已经有能量向背景场中转移,破碎直接导致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造成能量向小尺度短波上转移;(3)背景风场的加速方向,形成射流的方向与重力波的水平传播方向一致,表明重力波与背景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剧了背景风剪切和不稳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COSMIC卫星无线电掩星观测的温度数据分析了全球范围的对流层顶参量的变化特性.COSMIC多颗卫星连续观测的温度数据有很好的全球覆盖和很好的垂直分辨率,是分析全球范围对流层顶变化的重要探测数据.经过数据筛选,得到日平均温度的全年分布数据.采用大气温度递减率判据得到对流层顼温度和对流层顶高度的全球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全球范国内的对流层顶温度和对流层顶高度分布的基本结果与利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和欧洲气象局再分析数据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对流层项温度和对流层顶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赤道附近和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高纬地区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出现反相:对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大尺度行星波跨赤道传播的E—P通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imbus-7卫星温度探测资料,计算了平流层和中间层的风场、位势高度扰动场,进行了行星波E-P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层大气中的准定常行星波,其定常分量不能跨过赤道上空的零风线,由于其幅度的起伏和相位的变化,激发的瞬变行星波分量不受赤道零风线的限制,可以从冬半球向夏半球传播,也可以从夏半球向冬半球传播.这种跨赤道传播为夏半球行星波的能量来源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6.
F2层对地磁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37个电离层垂直探测站1974-1986年的数据,采用f0F2与地磁ap指数相关分析的方法,首次得到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各年东亚-澳大利亚扇区,欧洲-非洲扇区和美洲-东太平洋扇区F2层对地磁扰动响应随地磁纬度的分布.结果指出,地磁高纬和中纬地区为负响应,低纬和赤道地区为正响应,大约在±30°附近换向.最大正响应在磁赤道附近,最大负响应在地磁纬度±50°附近,最大负响应的幅度大于最大正响应的幅度.存在明显的经度差别和南北半球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7.
太阳F10.7指数准27天振荡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56-2003年的F10.7日均值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准27天振荡的特征及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Schwabe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F10.7的准27天振荡的幅度和周期存在明显的短期变化现象,不同年里变化的程度差别很大,有些年里起伏非常剧烈,在几天到几十天的很短时间里,幅度变化达十几倍,周期可变化数天,甚至发生十几天的突变;有些年里,幅度变化很大但起伏很小,周期也比较稳定.准27天振荡的年平均幅度存在明显的逐年变化,与太阳活动显著相关.一般说来,F10.7越高,准27天振荡的幅度就越大,然而在太阳活动19周峰年,F10.7比其他活动周的值都高,但准27天振荡的幅度却比其他活动周低.准27天振荡的周期也有明显的逐年变化,除了个别年(如1987年),年平均周期在24至31天之间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没有明显的关系.48年的平均周期为27.3天.从总体看,周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48年里周期大约减少了1.5天.造成准27天振荡起伏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3阶TVD型显式时间积分方法,建立了2维可压缩大气中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非等间距显式数值模式.对小振幅重力波传播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小振幅重力波的传播过程,并能保持能量守恒关系和各扰动量之间的相位关系,与线性重力波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很好.对有限振幅重力波的模拟结果表明,与格点数相同的等间距网格中的模拟结果相比,采用非等间距网格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模拟重力波的不稳定传播直到破碎的整个过程;在非等间距网格中的模拟结果与在加密一倍的等间距网格中的模拟结果相同,说明了用非等间距网格模拟重力波的饱和与破碎过程是正确的,并且采用非等间距网格能够大大减少计算量.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雷暴放电产生的电磁场在对流层-低电离层之间耦合的时变模式,并用模式研究elves现象的时空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雷暴放电产生的电场包括准静电场和辐射场,其中由放电电流脉冲产生的辐射场是产生elves现象的直接原因.辐射场的电场强度分布与偶极辐射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分布相似,在雷暴放电的正上方电场较弱,在地面附近辐射电场较强.模拟结果还表明,elves现象在向外扩张时具有双峰或单峰结构,在摄像仪的底片上相应出现双环或单环结构.elves现象在83 km高度水平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最大光辐射强度开始增大,然后逐渐减小.此外,利用球形电磁波假设,探讨了elves现象超光速水平扩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