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航空   53篇
航天技术   13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威胁电磁环境的分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被试装备能够感知的威胁电磁环境为研究问题的基础,结合电子对抗装备干扰技术性能与干扰战术应用相结合的作战使用特点,提出了相对压制距离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并进一步把威胁电磁环境的干扰强度划分为12级、干扰技术组合情况划分为四类,具有较强的工程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2.
张志华  王鑫  吕达仁 《遥测遥控》2022,43(6):96-107
通过同时测量微波信号的折射和吸收信息,低地球轨道卫星间(LEO-LEO)微波掩星探测技术能够独立反演温度和水汽廓线。通过仿真手段,首先,正演模拟了微波信号穿过大气层后由折射和吸收效应分别导致的相位延迟和振幅衰减,在此基础上,对温度、水汽和云中液态水反演廓线进行了个例分析,然后,统计分析了温度和水汽在不同纬度带的反演性能,以及云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约35 km以上存在明显正偏差,高纬度的最大,中纬度次之,低纬度最小。水汽反演误差在约4 km以下明显增大,低纬度的最大,中纬度次之,高纬度最小。有云存在时,需要去除云的吸收作用,否则温度和水汽会出现明显的正偏差。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发展LEO-LEO掩星探测计划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3.
针对大气污染难监测、异常数据难分析等问题,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多时相观测优势,以N维代价函数算法为依托进行逐小时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进一步以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为基础,结合气象参数、地面监测参数等辅助变量进行近地面PM2.5浓度估算,并据此开展时空分布与浓度异常分析。江苏省2021年1–6月PM2.5浓度遥感估算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其相关性精度达到94%,偏差为5.59μg/m3,证明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PM2.5浓度估算具有高可靠性与可行性。通过其建立的全区域、多时相监测体系可有效进行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分析,明晰PM2.5分布状况,助力空气污染治理管控。通过卫星估算结果与地面站点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准确识别大泉街道数据低报事件,验证人为干扰数据采集工作,实现星地数据双向监督。文章研究证明,卫星遥感技术可有效支撑近地面PM2.5浓度估算与数据异常分析,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4.
基于SAN构建高可用实时存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SAN网络存储技术及其拓扑结构,针对某飞控中心数据存储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实现一个SAN存储结构上的高可用实时可扩展集群存储方案,并详细描述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冗余数据路径、故障切换、实时存储和查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5.
新型高速飞行器的快速发展对热防护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气凝胶的防隔热一体化材料对提升热防护系统的防隔热性能和结构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防热层材料的不同,分类概述了基于气凝胶的防隔热一体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结构形式和性能特点,并简要阐述未来防隔热一体化材料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6.
有源发射/接收组件可靠性的重要技术之一就是组装焊接,由于有源发射/接收组件具有高频率、高功率的特点,对组装焊接技术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对于一体化组装焊接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对有源发射/接收组件一体化组装焊接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常见焊接过程及风险提出了重要建议.其次,通过一体化焊接实验,实现器件、基板、管壳一次性焊接,基板、芯片、管壳之间焊接的空洞率大小会影响焊接可靠性及频率传输.因此,基板、芯片、管壳之间焊接的空洞率必须小而少,为减少空洞率提出了真空焊接要求以及解决措施,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有源发射/接收组件一体化组装工艺技术及注意事项作了相应的归纳和总结.最后,通过实际产品组装的最终状态以及各种实验结果,证明该工艺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