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14篇
航天技术   1篇
综合类   6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论述了在来流M1.72条件下,一个可变中心锥外压式进气道,强度为5~11%的六种滑流层在各种位置上进入唇口时对进气道稳定性的影响。 试验证明,强度低于10%的滑流层在唇口附近进入该轴对称进气道,并没有引起进气外罩内侧的附面层分离 强度直至11%的滑流层可以在进口处任意位置上进入该进气道,而不产生喘振。文献表明,强度仅为6~7%的滑流层就可以导致二元进气道的喘振,从而显示了轮对称进气道对滑流层进入所引起的喘振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2.
马家驹  彭成一 《推进技术》1988,9(2):1-6,56,94
本文给出了二元紊流发生器的喉道面积比和扩张角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建立喉道调节规律以指导实验者在台架上的操作。还将出口截面上脉动压力的随机统计特性和进气道出口畸变流场中脉动压力的随机统计特性进行了比较。所研究的收敛-扩散管通道形状以二斜面为主,为了探讨这种紊流发生器在产生高紊流度方面的能力,还对三斜面通道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出口截面马赫数在0.5左右时,这种紊流发生器采用二斜面通道的平均紊流度高达5%左右,三斜面通道的平均紊流度高达10%。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二堆跨音扩压器内振荡中的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出口流场的动态特征及等直延伸管内紊流的沿程发展情况。所用的两个实验模型,面积比均为1.37,扩张角分别为3°和8°。研究结果表明,跨音扩压器出口流场的稳态和动态畸变与扩压器中附面层发展状态密切相关,而附面层的汇合对等直延伸管内紊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超临界深度相同时,3°模型的激波强度虽然低于8°模型,但其出口流场的动态品质却劣于8°模型。  相似文献   
14.
新机试飞中的进气道旋流测量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量新机试飞中的旋流及稳、动态压力畸变,即可全面评审进气道/发动机的相容性。根据进气道流场分析,建立一种适合于空中使用的旋流测量技术,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介绍了T87探的设计、性能、特点、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FIR数字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锦  彭成  孙晓宁 《宇航计测技术》2006,26(6):48-51,55
针对常系数FIR数字滤波器,采用CSD编码和简化加法器图技术来减少FIR实现过程中乘累运算的加减次数,从而降低了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在结构上采用分布式算法和流水线技术进行优化,显著的提高了FIR数字滤波器的工作速度。通过实例对每一种改进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说明达到了节省芯片资源或提高实现频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湍流边界层分离研究是当前流体力学中难度极大的课题。有关的试验比较罕见,其重要原因是接触式测速技术对流场有干扰且无方向敏感性,因而难以获得可信数据。激光多普勒测速(LDV)作为非接触测速技术,可以有效地测量间歇反流特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应用LDV研究湍流分离流。迄今为止,应用LDV对分离流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分离过程。对整个湍流分离-再附过程进行完整的测量尚不多见。本试验采用二维LDV系统详细地测量了二维非对称曲壁扩压器内的湍流分离-再附流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一个超音速风洞的设计方案(图一)。这个方案就是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在风洞的出口处抽气,使风洞的试验段达到设计的M数。很容易看出,这个设计方案在构造上比较简单,所用的材料比具有同等截面面积的其它类型的超音速风洞要少得多,所占的房屋面积也很小。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可以采用现成的,因此实际上只需要花费很少的钱和时间就可建立起这座风洞。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二元跨音扩压器中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区的流场。这种相互作用现象常出现在超音速飞机进气道或冲压发动机中,并可能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稳定工作。实验所用模型扩压角为6°,面积比为1.6。研究了直激波波前M数为1.47时的相互作用区流场,并与同等激波强度下的平板附面层流场作了比较,同时初步比较了等压出口和奇速出口两种边界条件下流场的异同。实验结果表明:在激波下游,分离包的尺度以及耗散层的增长都比平板情况要大许多倍。λ波后存在着一系列直激波。迅速增长的耗散层与来自λ激波分叉点的滑流层约在波后100mm处汇合。出口边界的变化对激波振荡的特征频率和分离包内的紊流度有较大影响,而对激波振荡的RMS值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0.
彭成一 《推进技术》1986,7(5):49-54
本文指出了进气道出口流场模拟技术方面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介绍了南京航空学院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