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航空   2篇
航天技术   13篇
航天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容错技术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容错技术的有关技术问题。容错技术与容错系统代表了微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软、硬件相结合的可靠性设计,是系统工程中一次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种多约束的重复使用运载器(RLV)三自由度快速再人轨迹规划方法.对于高超声速远程的情况,考虑地球旋转对轨迹规划的精度影响较显著,提出了完整的拟平衡条件;将RLV再入过程划分为两段:初始下降段和滑翔段.首先,将再入走廊转化为控制量的上下边界,在搜索满足航程的控制量时引入近似的纬度和航向角;其次,以终点航程横向偏差为依据迭代搜索改变倾侧方向的时刻;最后,提出航程修正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终端落点的精度.通过仿真验证了快速轨迹规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KRM地磁反演方法, 结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磁台站数据, 研究了2004年12月13日行星际磁场北向期间发生的亚暴事件, 极区电离层电动力学参量(电流矢量、等效电流函数以及电势)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在该亚暴膨胀相起始后, 午夜之前西向电集流急剧增强, 且等效电流体系表现为夜侧双涡, 同时伴随夜侧增强的南向电场. 由于极弱的直接驱动过程, 卸载过程引起的电离层效应得到清楚显示. 卸载过程在膨胀相期间起绝对主导性作用. 同时, 夜侧电导率的增强是电集流区域电流急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辰 《飞碟探索》2002,(6):15-17
一天上的神仙从来没有出现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已被登月行为证明是子虚乌有。进入20世纪,这种幻想已被更进一步的科学幻想所取代。遥望苍穹,无数的科幻作家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天外来客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大都雷同,令人十分反感,然而外星生物的相貌却有着永恒的魅力。1927年,威尔士在小说《宇宙战争》中把进犯地球的火星人描写成像章鱼一样的怪物,极端聪明而且极端残忍。此后,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多不胜数。天文学家说,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可能存在着生命,于是,在科幻这个“工厂”里,就有许多不假思索的“工人”在信口编…  相似文献   
15.
纳米时代     
北辰 《飞碟探索》2003,(4):39-40
热门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切实利益的科学,它不同于宇宙论和量子论那样虚无缥缈。从经济上来说,它是一项能挣大钱的技术,这也就是它诱人的原因。为了表明自己非同寻常的技术实力,现在的一般生产厂家,也都纷纷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纳米技术产品,仿佛我们提前进入了纳米时代,纳米技术成了一个最时髦的词汇。纳米热门后,各行各业的科学家们都跳出来,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技术专家,将一个研究课题称为纳米技术,肯定比称为“应用中尺度科学”听起来更诱人。现在的纳米技术完全被类似科学幻想的迷雾所笼罩着。未来学家们把它描述成一个蕴…  相似文献   
16.
守候超新星     
北辰 《飞碟探索》2007,(3):40-41
对于天文学家来说,1987年2月23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这就是超新星1987A,它出现在大麦哲伦星云内.现在,科学家基本可以肯定,爆发之前的1987A是一颗蓝超巨星,它有20个太阳的质量,光度是太阳的15倍,半径有40个太阳那么大.1987A在爆发的短短几个月里,释放出了超过1亿个太阳的能量,这使它拥有极为可观的亮度,是400余年来最亮的一颗.它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成了当年最惹人注目的天体.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上边界条件下的极区电离层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维自洽的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了沿磁力线方向不同电离层-磁层耦合条件下极区电离层的响应.此模型在110-610km的电离层空间区域内,综合求解描述极区电离层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得到电离层数值解.研究发现,上边界条件在200 km以上的高度能显著地影响电离层参量的形态.较高的O+上行速度对应较低的F层峰值和较高的电子温度.不同边界O+上行速度对应的温度高度剖面完全不同.200km以上电子温度高度剖面不但由来自磁层的热流通量所控制,同时还受到场向O+速度的影响.对利用电离层模型研究电离层内部物理过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