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空   26篇
航天技术   3篇
综合类   3篇
航天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分析了飞行仿真系统的特征,并对其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视景平台的规划与设计。采用OpenSenceGraph(OSG)开源场景图形库对视景平台进行开发,针对需求分析实现了飞行仿真系统视景平台各模块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三维真实感地形是虚拟场景中的基础部分,其绘制的速度与质量是构建三维虚拟场景成败的关键。利用Visual Studio 2008和c#语言,以XNA为工具,用中点偏移算法(Midpoint Displace-ment)生成的值与高程数据之间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建立标准的地形高程数据组快速生成了三维网格地形。在渲染过程中利用本方法可以模拟随海拔高度而各异的生态现象。实践证明,用该方法能在普通的PC机上生成有真实感的无限大地形,并能方便的应用到虚拟现实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碳/碳复合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采用通电的方法对试样进行加热,并利用自行研制的引伸仪解决了变形测量问题。采用此系统对碳/碳复合材料进行超高温测试,获得了3000℃范围内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钛合金铆钉热铆存在的镦头成型不足、镦头表面灼伤、钉头现灰黄色氧化层等问题,分析得出其主要原因是铆接加热时间未精确控制和铆接过程带电,提出了一种钛合金铆钉热铆系统优化方法,基于PLC实现加热时间参数化控制和铆接自动断电功能,通过铆钉加热试验获得多组铆钉温度和对应加热时间数据,采用牛顿插值法得到铆钉加热至目标温度时所需加热时间,形成一套针对不同长度和直径铆钉的热铆工艺参数,最后通过热铆试验确定钛合金铆钉热铆一次合格率获得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5.
虚拟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建模、仿真和优化,从而更加高效、经济、灵活地组织生产,达到了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优化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介绍了虚拟制造技术的含义、特点及国内外应用概况;综述了虚拟制造技术在航空制造业的应用,包括飞机虚拟设计、零件虚拟制造、部件虚拟装配和生产线规划等方面应用的成功案例,从而展示应用虚拟制造技术的意义;最后,总结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飞机设计与制造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发展现状,并且展望了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用负二项分布给出了导弹飞行试验时,如果已确定了要求成功的子样数,考虑到产品的可靠性.如何确定需准备导弹试验数量的方法。从而,使我们的决策工作更加科学化,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此方法也适用于任何其它成败型产品的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7.
作动筒作为飞机起落架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检测对现代飞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的作动筒检测方式非常不完善,主要以人工检测为主,检测精度较低.针对该问题,设计一种自动化、高精度的作动筒检测试验台,并对其工作原理、流程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级加载技术对30CrMnSiA氢脆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不同强度、电镀参数、镀前处理和镀后处理状态的试样进行了氢脆敏感性试验,并与200h恒载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级加载方法可快速评价材料的氢脆敏感性,提出了采用分级加载方法进行氢脆敏感性定量评价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武器系统可靠性指标论证中引入模糊决策方法,人们根据经验性知识即可提出可靠性指标要求并分配到各子系统。文中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系统件安装工艺采用固定式定位工装导致装配系统开敞性差、柔性程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机身系统件定位方法,确定了系统件辅助定位工装的标定方法,基于奇异值分解法和位姿等价变换原理确定了工业机器人的位姿调整算法,最后通过系统件辅助定位工装定位试验得出了系统件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