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航空   88篇
航天技术   6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9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2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a rate saturation compensation scheme to the DLR Advanced Technologies Testing Aircraft (ATTA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ubsequent flight tests. Details of the design philosophy and the flight tests, termed SAIFE (Saturation Alleviation In-Flight Experiment), which employed the HQDT (Handling Qualities During Tracking) test technique, are presented, as well as pilot flight test reports (PFRs). The rate saturation compensato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anti-windup (AW) control philosophy, with the aim to reduce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rate saturation on the piloted aircraft dynamics, and hence provide an increased flight envelope (operating envelope) for acceptable aircraft handling qualities and reduced PIO (Pilot-in-the-Loop/Pilot-involved Oscillation) tendencies.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goal wa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subjective pilot handling qualities ratings and PIO ratings, and secondly by supporting flight tes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nsation scheme greatly reduced the level of rate saturation in all instances (flight conditions), making the aircraft less PIO prone in almost all investigated cases, while exhibiting either unchanged or improved handling qualities. Most notably, the flight tests demonstrated the definite potential for well designed AW compensators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handling qualities of aircraft during rate saturation, with some flight conditions exhibiting dramatic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122.
基于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任务优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应用于“东方红三号”(DFH-3)卫星的推进子系统,完成其轨道转移和南-北位置保持任务。建立了卫星任务和系统优化计算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卫星轨道转移和位置保持任务进行优化模拟计算,讨论了推力弧段和推力等对卫星变轨时间、MPT累积工作时间、卫星干质量和有效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PT可大大减少推进剂工质消耗,增加有效载荷,变轨时间明显大于化学推进,但小于相同电功率的其他电推进。  相似文献   
123.
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及其在卫星姿态确定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刘一武  陈义庆 《宇航学报》2003,24(2):162-167
星敏感器是卫星高精度姿态测量的重要部件,如何正确建立其测量误差模型是影响姿态确定精度的关键因素。本文推导出星敏感器三轴姿态测量误差的方差计算公式,对测量误差的性质进行研究,揭示了在星敏感器三轴测量中,光轴测量精度劣于根据另两轴测量所确定的光轴指向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星敏感器测量模型,给出改进的姿态滤波器观测方程,减小了观测误差,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姿态确定的精度。本文方法不仅适用于通常使用的双星敏感器姿态确定系统,也可独立地应用于只带单个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系统。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航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磁流体掺混助燃技术。研制了磁流体掺混助燃实验系统,介绍了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设计思想及运行情况。实验表明,利用等离子体能迅速点燃稀薄空气中的燃气;当线电极接通正极时,燃烧发生在以线电极为中心的扇形区域,当线电极接通负极时,燃烧只发生在线电极周围有限区域;在流场以及电磁场的综合作用下,可以使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增加空气和燃料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说明磁流体掺混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25.
本设计在整星不能提供硬件秒脉冲的情况下,利用单片机对1553B总线协议芯片进行配置,使其只对星时数据产生中断.该中断触发外围电路自主产生硬件秒脉冲信号,进而实现校时.由于该方法为纯硬件的触发控制环节,在不考虑卫星平台发送星时数据随机误差的情况下,其误差仅取决于硬件的延时误差,通过标定可达到与整星提供秒脉冲相同的校时精度,而大大优于不采用校时的情况.此外,该成果通过对触发电路外围进行配置,可以实现任意脉宽及方向的秒脉冲信号输出,可满足不同型号对不同类型秒脉冲信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6.
介绍了目前常使用的正多面棱体和多齿分度台 ,阐述了它们之间如何实现基准小角度的方法 ,最后介绍了一个用 2 3面棱体和 36 0齿盘差分出小角度 1°/ 2 3,测量感应同步器的测角系统每 1°内 2 3点的角位置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7.
气膜孔形状对排孔下游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实验研究了气膜孔几何形状及吹风比对孔排下游的局部冷却效率的影响。所用孔形是簸箕形孔、圆锥形孔及圆柱形孔,实验的参数范围为二次流孔径雷诺数 Re=10000~ 25000,二次流吹风比 M=0.3~ 2.0,在上述范围选取了 26个工况分别对 3种孔形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 :圆锥形孔、簸箕形孔及圆柱形孔的最佳吹风比分别为 1.0,0.7及 0.5。当吹风比大于 0.7时,带有扩张型出口的气膜孔的冷却效率和冷却区域均优于圆柱形孔。  相似文献   
128.
在双轴式涡轮喷气发动机中 , 及 级涡轮导向器面积和尾喷口面积匹配关系影响到发动机工作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本文用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推导出便于编程计算的 6个方程 ,用低压涡轮功等于某一常数代替低压转子转速为常数的调节方案 ,并用发动机台架实测参数确定部件某些系数 ,计算仅在设计转速上进行。计算结果指导了某新研发动机三面积的调整 ,获得合适的三面积调整范围 ,解决了该发动机的调整参数匹配问题 ,按本方案调整的发动机经外场使用表明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9.
杨爱国  刘陵  唐明  刘敬华 《推进技术》1996,17(6):1-5,32
研究了简化模型超音速燃烧室流场和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该燃烧室在支板后缘设置一缝隙式喷嘴,平行于超音速空气流喷射氢气。用椭圆型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MacCormack差分格式成功地计算了两种不同后绿尺寸的流场及其性能,为了对照比较,还计算了另外两种流场。计算结果表明,支板后的流场存在回流区,因喷氢的压力高于超音速空气流的压力和壁面附面层的影响,燃烧室内将出现斜冲波和膨胀波,压力沿横向变化明显,由此证明流场与“边界层流动”有性质上区别。提出了全流场按性质不同分段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计算得到的流场节点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等),积分获得燃烧室的性能参数,和文献的实验数据对比,计算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30.
用五孔针对带射流冲击的单排短扰流柱内的流场作了详细的测量,得到并分析了带射流冲击的短扰流柱排内的速度分布规律及流场内的漩涡分布.在实验中清楚地探测到流动在靠近扰流柱表面附近速度较大,在对称中心区域发现了一大片低速区,并有回流和漩涡产生.实验发现由于端壁效应和扰流柱表面的流动分离造成扰流柱排内有较强的漩涡流动,扰流柱根部有马蹄涡产生,扰流柱后尾迹区有湍流涡的发展,流道内侧向压力分布不均匀可形成通道涡.与无射流情况比较发现扰流柱表面分离点后移,尾迹区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