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7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400篇
航空   1098篇
航天技术   318篇
综合类   217篇
航天   4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modification of the Doppler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 is suggested to enable estimating angles of arrival of comparatively broadband HF signals scattered by random irregularities of the ionospheric plasma with the use of small-size weakly directional antennas. 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cross-spectra phases of the probe radiation recorded at least in three spatially separated points. The developed algorithm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ngular and frequency-time characteristics of HF signals propagating at frequencies above the maximum usable one (MUF) for the direct radio path Moscow-Kharkiv. The received signal spectra show presence of three families of spatial components attributed, respectively, to scattering by plasma irregularities near the middle point of the radio path, ground backscatter signals and scattering of the sounding signals by the intense plasma turbulence associated with auroral activation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reg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ird family components are located well inside the auroral oval. The drift veloc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auroral ionosphere plasma have been determined. The obtained estimat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lassical conception of the ionospheric plasma convection at high latitudes and do not contradict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f the auroral ionosphere dynamics using the SuperDARN network.  相似文献   
52.
53.
无人机碰撞民用飞机关键部位损伤程度的研究是民航领域关注的新型热点问题。本文首次提出采用 火箭橇试验评估无人机碰撞民用飞机的安全性。通过对碰撞速度、碰撞位置、无人机姿态、参数测量等进行研 究,设计碰撞技术方案,论述火箭橇的设计、弹道控制设计、强度校核和测试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和仿真计算。 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火箭橇碰撞试验方案是可行的,实现了单一弹道上的连续多点碰撞及多视角、全覆盖、高 稳定的全过程记录;可为后续开展同类碰撞试验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所开展的多发次碰撞试验也为无人机碰 撞民用飞机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4.
Dynamics and de-spin control of massive target by single tethered space tu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s and de-spin control of a massive target by a single tethered space tug in the post-capture phase.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tethered system is derived and simplified to a dimensionless form. Further, a decoupled PD controller is proposed, and the local stability of the controller is analyzed by linearization technique. Parametric studies of the dynamics and de-spin control of a massive target are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de-spin with the proposed control law. It is shown that the massive target can be de-span by a single and small space tug with limited thrust within finite time. The thrust tangent with the tether de-spins the target while the thrust normal to the tether prevents the tether from winding up the target. The tether length has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spin of a target. The longer tether leads to a faster de-spin process.  相似文献   
55.
直升机旋翼桨叶的弹性碰撞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直升机旋翼桨叶弹性正碰撞的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转动梁理论处理桨叶的弹性变形,利用Hertz接触理论处理局部弹性变形,引入位移协调方程识别弹性碰撞载荷,运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桨叶正碰撞的动力学方程.通过与Timoshenko算例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且对集中质量与直升机桨叶的弹性正碰撞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6.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三维后体尾喷管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旭照  倪鸿礼  周正  乐嘉陵  宋文艳 《推进技术》2009,30(6):687-690,716
三维后体尾喷管是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产生推力、升力的关键部件,需要精细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三维膨胀过程中的气动特性。本文在二维后体尾喷管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三维后体尾喷管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参数化建模、三维喷管计算网格自动生成、空间推进CFD解算器及NSGA-II多目标优化软件等技术手段,对后体尾喷管三维构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后的三维后体尾喷管与原始喷管相比,推力和升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57.
结构刚度对翼根螺栓组载荷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群  丁运亮  金海波 《航空学报》2008,29(4):931-936
 由于静不定结构中载荷按刚度分配,对于机翼翼根采用螺栓组连接的结构,其连接螺栓承受的载荷会随结构刚度变化。为考察螺栓载荷随结构刚度的分布特点,结合某新型地效飞行器的机翼结构分析工作,在PATRAN/NASTRAN环境下对该机在翼根附近的主要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主要研究了因机翼剖面形状导致翼根各处刚度不一致而对螺栓载荷分配造成的影响。另外,考虑到中央翼的桁条对提高其支持刚度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比较了中央翼带桁条与不带桁条两种情况下螺栓的受力特性。通过局部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总结出一些螺栓载荷的变化规律。得出的结论对于类似的地效飞行器或轻型飞机翼根连接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基于ANSYS软件平台,在模态分析理论基础上,对某型舰载导弹贮存架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贮存架结构前十阶模态结果;着重分析了前五阶模态振型,指出了贮存架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是其结构动态特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指出针对导弹贮存架结构进行的模态分析,可为贮存架结构的动力学研究工作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59.
关于变形网格“几何守恒律”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内外文献中应用包含有变形的动网格进行流动数值模拟时,要满足所谓的几何守恒律条件;通过对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推导过程和近年来应用发展情况分析以后发现,逻辑上存在不适当之处.从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对包含有变形的动网格技术的理论基础进行讨论,证实几何守恒律是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的伴随方程或退化方程;通过简单模型分析有限体积方法离散过程,发现计算过程中不满足几何守恒律所引起的非物理现象本质上是目前有限体积离散处理中微元体积计算方法不符合物理定律所致;因此在变形动网格计算方法中不存在必须要满足的几何守恒律.最后根据理论提出物理背景清晰的微元体积计算方法,数值验证可行.  相似文献   
60.
科氏质量流量计(Coriolis mass flowmeter,CMF)当测量管振动幅度较小时,一般被认为是线性系统,但CMF输出信号频谱中具有倍频成分。结合CMF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在适当简化测量管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了考虑非线性因素和外部激励的直管型CMF测量管运动方程,并运用Galerkin方法对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处理,由离散后的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含有多组非线性影响因素成分。针对测量管的闭环谐振和标准正弦信号受迫振动,分别采用激光测振仪对其振动状态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均含有非线性因素成分,证实了非线性分析的准确性;针对测量管的不同振动幅度进行了测量精度实验,验证了测量管振动幅度越大非线性影响越严重。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对CMF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