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6篇
  免费   941篇
  国内免费   1218篇
航空   3429篇
航天技术   1878篇
综合类   995篇
航天   18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388篇
  1998年   346篇
  1997年   289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针对被控对象的执行机构对控制系统的影响,采用三重时间尺度的奇异摄动方法来展示闭环跟踪系统的渐近结构特性,从而极大地方便了解耦控制律的设计和控制矩阵的确定。并以考虑执行机构及旋翼动态的某型直升机为例,进行了多重模型/解耦控制律设计和仿真。  相似文献   
872.
Recently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transient behavior of the magnetopause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pulses and southward fluctuations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We examine the motion of the magnetopause behind the foreshock and conclude that this motion is affected by foreshock pressure variations but not by fluctuat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Neither magnetopause erosion nor flux transfer event occurrence is controlled by the foreshock. On the contrary, flux transfer events occur at times of steady IMF and thier quasi-periodic behavior is controlled by the magnetopause or the magnetosphere and is not driven by the external boundary conditions. Since flux transfer events are clearly due to reconnection, this observation implies that the IMF must be southward some time perhaps as long as 7 minutes before flux transfer begins.  相似文献   
873.
The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orientation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providing the external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solar wind interaction with the Earth's magnetopause but it is the magnetic field in the magnetosheath that interacts with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wave activity in the foreshock region may affect the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in the magnetosheath with time scales that might be geomagnetically effective. If magnetosheath magnetic field becomes disturbed on plasma streamlines 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quasi-parallel bow shock and foreshock, the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on the inner magnetosheath may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undisturbed IMF. We present a model of dayside reconnection which may occur when the IMF northward and illustrate its effects on the erosion of the magnetopause.  相似文献   
874.
冲击温度的理论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空间飞行器受到碎片的碰撞时,其壳体中会产生冲击加热。文章概述了计算冲击温度的三种基本方法;计算了铁的冲击加热温度,并与实验测量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三项式物态方程计算的冲击温度与测量值符合得比较好。另外,还对影响冲击温度计算值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75.
可伸缩挠性结构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一类可伸缩挠性梁结构的稳定性。主要结论有:一般可伸缩挠性梁结构的动力学可由刚体姿态运动、挠性体振动和梁伸缩运动相耦合的混合偏微分方程和常微分方程描述;结构振动与转动能量的耗散与积聚取决于梁的伸缩运动,在伸展过程中系统的能量被耗散,在收缩过程中系统能量被积聚,在平台保持过程系统能量维持不变。因此,梁的伸展过程是稳定的,梁的收缩过程是不稳定的,而平台保持过程是临界稳定的。  相似文献   
876.
微重力下管肋式空间辐射器的整体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向一重力环境下管肋式空间辐射器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并以单质量散热量最大和热载体驱动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管式空间辐射器进行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877.
航天器振动夹具的一般设计原则是在避免安装干涉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其刚度,同时减小自身重量对试验条件制定的影响。文章从提高振动试验夹具设计的效率出发,在优化过程中引入Kriging代理模型来代替原有的动力学输入输出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优化迭代过程中有限元模型重构与求解次数。为进一步提高代理模型更新的效率,提出了一种混沌邻域搜索的多点加点准则,在发掘当前最优点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加入了更多的预测点,用以快速改善代理模型的局部代理精度。数值仿真针对典型航天器力学环境试验夹具的几何参量进行优化,优化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相似文献   
878.
为研究空间站常用元器件的霉菌敏感性,选取空间站常用11大类元器件,针对霉菌对元器件的可能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空间站特定霉菌环境设计了加速试验方案,研究建立了基于元器件损伤程度的敏感等级分类方法,获取了不同元器件对霉菌的敏感性结果以及对应的敏感部位,为后续空间站用元器件质保工作的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79.
微小空间碎片的超高速撞击对航天器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撞击损伤机制,在"天光一号"装置上开展了Kr F准分子激光照射约束层靶产生高速飞片的实验研究,利用成像速度干涉仪(Imaging-VISAR)对飞片自由面速度进行诊断。采用1.9 J准分子激光将10μm的Al飞片加速至12 km/s,且整个过程为准等熵加载。研究结果表明准等熵加载下激光能量转化为飞片动能的效率(达39.4%)比冲击加载要高得多,飞片速度也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80.
针对双层铝合金板铆接结构,通过电磁铆接工艺试验,分析Φ10mm-2A10铝合金铆钉镦头的微观组织,与钢质螺栓连接接头对比评价了铆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随放电电压的增加,铆钉镦头直径逐渐增加、高度逐渐降低。铆钉镦头以绝热剪切为主要变形模式。铆接接头的最大剪切和拉脱载荷分别为23.3k N和35.0k N,均高于钢质螺栓连接接头,并且相对于螺接接头可减重1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