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5篇
  免费   827篇
  国内免费   454篇
航空   2340篇
航天技术   399篇
综合类   243篇
航天   7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61.
锂氟化碳电池在固体正极体系一次电池中拥有最高的理论比能量(约2180 W·h·kg-1),特别适合对载荷质量要求苛刻的深空探测任务.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其着陆巡视器内部使用了一组锂氟化碳电池用于完成进入—下降—着陆段的供电任务.文章提炼锂氟化碳电池与深空探测应用密切相关的4项基本特性,根据火星探测任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2.
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得以飞行马赫数5.5巡航工作的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因素,开展了地面直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数值手段研究了固体燃气喷注方式、扰流装置的形式以及燃烧室扩张比等因素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高燃烧效率(≥90%)的垂直喷注式发动机燃烧室构型。研究表明:1)垂直喷注方式能增强富燃燃气与空气的掺混效果,颗粒相的燃烧效率较中心支板式双火箭燃烧室构型提高了25%;2)对比不同级数的扰流装置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同时考虑扰流装置热防护问题和发动机结构复杂程度,双级扰流装置的扰流形式增强效果较优,颗粒相的燃烧效率较单级扰流装置的燃烧室构型方案提高了26%;3)对比不同燃烧室扩张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扩张比1.6的燃烧室构型方案颗粒相的燃烧效率为95%。综上所述,本文优化得到了垂直喷注方式、双级扰流装置以及燃烧室扩张比为1.6的高燃烧效率的发动机燃烧室构型。  相似文献   
963.
为了研究高空高速来流条件下发动机射流预冷及压气机湿压缩特性,本文针对发动机进气道部分和压气机部分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分别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发展了一体化分析方法。对于进气道喷水后的气液两相流动,采用基于微元段思想的气动效应-蒸发冷却修正两步法建立一维计算模型;对于压气机湿压缩过程,采用基于CFD技术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气液两相流动进行建模。利用所建立的一体化分析方法,考虑真实高空高速来流条件,同时保证发动机在喷水前后具有等换算转速调节规律,对发动机射流预冷及压气机湿压缩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射流预冷能够显著降低高马赫数来流下的压气机进气温度,使得相同最高物理转速下压气机换算转速提高,使压气机具有更好的气动性能;若液滴在进入压气机前蒸发完全,混入工质中的过量水蒸气会降低压气机的无量纲转速,使得同换算转速下压气机压比较不喷水时降低;小粒径液滴更快的蒸发作用有助于对高温气流的快速降温,当液滴粒径3μm和喷湿量为10%时,压气机进气温度较喷水前降低247.13K,同换算转速下物理转速仅为不喷水时的76%。  相似文献   
964.
李乐  索建秦  于涵  朱鹏飞  郑龙席 《推进技术》2021,42(6):1339-1350
为了探究中心分级多点直喷燃烧室流动特性,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固壁边界条件、周期性边界条件和带发散小孔冷却共三种燃烧室模型在冷态条件下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冷却空气与核心区旋流空气的相互作用过程,获得了边界条件和发散小孔冷却对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固壁边界条件下,角回流区(CORZ)均匀分布在四周壁面处,并能够在副模下游形成稳定的中心回流区(CTRZ),而且主副模相互作用较小,有利于小工况下的火焰稳定;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上下壁面处角回流区明显增大,抑制了中心回流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两个较小的中心回流区;增加发散小孔冷却后,冷却空气抑制了角回流区的发展,角回流区尺寸明显变小,形成了更大的中心回流区。结果亦表明为了更准确的理解燃烧室内的流动特性,在试验和数值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壁面边界条件和冷却空气对核心区流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5.
付仲议  朱惠人  姜茹  程李坚 《推进技术》2021,42(9):2028-2037
为了研究涡轮导叶W型孔全气膜冷却效率的分布规律,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流量比为5.5%、8.4%和12.5%,主流湍流度为1%、9%和15%下W型孔全气膜涡轮导叶的气膜冷却效率,并与相同工况下的圆柱型孔全气膜叶片的冷却效率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低湍流度下,流量比变化对W型孔叶片不同区域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不同;而在高湍流度下,流量比增大使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整体升高;在本文研究的所有流量比下,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均随着湍流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圆柱型孔叶片相比,在中低湍流度下,W型孔的冷气壁面贴附性和展向覆盖效果更好,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在高湍流度下由于W型孔的冷气速度低且分布分散,易在高湍流度影响下耗散,W型孔叶片的冷却效率优势较小,甚至在高湍流度大流量比下,圆柱型孔叶片的面平均冷却效率比W型孔叶片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966.
敏捷卫星成像过程中姿态变化灵活,积分时间变化剧烈,传统卫星积分时间计算模型已无法满足精度要求。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积分时间计算模型,在星地斜距计算和摄影点地速计算两方面作了改进。星地斜距计算时利用地表数字高程模型修正理论的斜距值,摄影点地速计算中增加姿态角速度对卫星本体坐标系角速度矢量的影响,并设计了整个算法在星上数管分系统中的实现方案。最后在星载嵌入式环境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地面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两者比对偏差在0.01‰以内,可以满足相机成像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67.
针对在线轨迹实时规划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域预测控制的轨迹跟踪方法。该方法采用多项式近似系统模型,引入虚拟路径及反动力解算方法,将时域转化为虚拟域,较在时域上近似模型的控制方法解耦效果好,实时性强。通过反动力学解算、非线性规划的输入设置可直接得到连续的控制量,相对于传统非线性预测控制的软约束的方法,从根本上保证了控制量的连续性。以拦截弹道导弹为背景,在初始状态量添加小扰动及末端条件改变的条件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非线性反馈跟踪方法相比,曲线平滑,在遭遇点脱靶量、末端路径倾角及偏角误差较小,实时性同样可满足控制需求。  相似文献   
968.
朱自强  王凯  黄波恩 《航空学报》2018,39(5):121684-121684
本文叙述和讨论了某些增强立尾效益的主动流动控制(AFC)技术的研究。在NASA ERA项目支持下Rensselaer学院完成了4%和5%缩比立尾模型的合成射流AFC风洞试验,加州理工学院完成了14%缩比立尾模型的振荡射流AFC风洞试验,后者表明当动量系数为1.7%时可获50%的侧向力增量。基于将上述两种AFC技术集成于飞机系统的可行性研究,Boeing在Ames NFAC(40 ft×80 ft风洞)完成了B-757全尺寸立尾风洞模型试验,在风速为100 knots,方向舵偏角为30°和侧滑角为0°与-7.5°下,得出采用31个振荡射流激振器可获得20%侧向力增量。NASA ERA项目组与Boeing共同努力在2015年春实现了装有31个振荡射流激振器的B-757 ecoDemonstrator飞行试验。飞行员反馈和13%~16%侧向力增量的飞行试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了振荡射流AFC技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969.
基于采用稀土永磁和非稀土永磁组合励磁的磁钢结构,提出了一种并联磁路型的少稀土组合励磁永磁无刷电机。介绍了该电机的拓扑结构及运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机功率尺寸方程和励磁源等效方法,给出了电机的初始设计方法并优化确定了相关的设计参数。利用有限元方法深入分析了电机在空载和额定负载条件下的电磁性能。加工了1台5 kW样机,搭建试验平台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结果表明了该电机拓扑结构和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0.
In this work, we describe a new multiframe Super-Resolution (SR) framework based on time-scale adaptive Normalized Convolution (NC), and apply it to astronomical images. The method mainly uses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NC where each neighborhood of a signal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corresponding subspace expanded by the chosen polynomial basis function. Instead of the conventional NC, the introduced spatially adaptive filtering kernel is utilized as the applicability function of shape-adaptive NC, which fits the local image structure information including shape and orientation.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obtain image patches with the same modality, which are collected for polynomial expansion to maximiz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suppress aliasing artifacts across lines and edges. The robust signal certainty takes the confidence value at each point into account before a local polynomial expansion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f outliers. Finally, the temporal scale applicability is considered to omit accurate motion estimation since it is easy to result in annoying registration errors in real astronomical applications. Excellent SR reconstruction capability of the time-scale adaptive NC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fundamental experiments on both synthetic images and real astronomical image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S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