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5篇 |
免费 | 844篇 |
国内免费 | 41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64篇 |
航天技术 | 368篇 |
综合类 | 217篇 |
航天 | 6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166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140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ZHU Qianga ZHANG Fan-weia ZHANG Yuea * ZHANG Da-haib LI Zhong-pingb a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Beijing China b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Func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Aero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中国航空学报》2006,19(Z1)
A new approach in combination of the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with the equivalent unit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rous ceramics.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which enables to acquire accurate results through highly complicated modeling and intensive computa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esh the material into small cells was also presented. The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accounts for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ells while the equivalent unit is subsequently appli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porous ceramics. A new expression for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llowing for some structure factors such as volume fraction of pore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results of its application was proved to be close to those of the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872.
873.
874.
在聚丙烯(PP)中加入10%~40%质量份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ET)、反应增容剂三元乙丙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PDM-g-GMA)及成核剂对PP进行共混改性。首次对PP/PET、PP/PET/EPDM-g-GMA合金形貌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求得共混物分散相平均弦长L1、连续相平均弦长L2、分散相投影面直径平均值dp、分散相粒径分布宽度σ等结构信息。扫描电镜照片和定量数据表明:PP/PET是典型的不相容体系,加入EPDM-g-GMA后,两相相容性提高,进一步加入成核剂苯甲酸钠后,分散相尺寸更小粒径分布更均匀。力学性能分析表明:PP/PET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随PET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加入的EPDM-g-GMA起到反应增容和橡胶增韧的协同效使韧性提高,进一步加入的成核剂苯甲酸钠有利于增韧。PP/PET体系的杨氏模量高于PP,加入EPDM-g-GMA后杨氏模量变化不大,进一步加入苯甲酸钠后杨氏模量提高。PP/PET的拉伸强度随PET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加入EPDM-g-GMA后与未增容体系基本一致,进一步加入苯甲酸钠后,拉伸强度有所提高但低于PP。反应增容体系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未增容体系但远低于PP。 相似文献
875.
876.
877.
增材制造技术通过材料逐层打印制备结构,为复杂构件制造提供了新的成形方式。拓扑优化因不依赖于初始构型的选择,可设计出传统理念难以获得的创新构型,已成为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领域高性能、轻量化结构设计的重要手段。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在现代制造业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增材制造与拓扑优化技术融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应用成果,包括以材料结构一体化为核心的多尺度/多层级结构优化设计、以设计制造一体化为核心的考虑增材制造工艺约束的优化方法等。同时,也分析了未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点阵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尺度关联效应、增材制造材料成形各向异性、功能梯度材料与结构、增材制造材料与结构疲劳特性等对设计方法和成形工艺带来的挑战,为未来相关研究工作和航空航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8.
利用多传感器数据对在轨航天器的状态进行监测时,多源信息具有的不确定性会导致通道间判定的不一致,目前工程上主要采用依靠专家经验进一步分析的方法,人工干预增加了判定结果的主观性,导致监测效率不高。本文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融合方法,用以实现自动监测。设计了6种监测异常状态的信度函数,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定根式函数,并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了分段改进;结合工程需求介绍了参数设定原则。用此方法处理在轨航天器下传的多传感器数据,监测结果与现有人工判定结果相符,融合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879.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原始数据的相关性很低,直接压缩原始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提出一种新算法,先对SAR原始数据做距离聚焦处理,使其在方位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再沿方位向做线性预测,并对预测差值系列做块自适应量化。实验表明,在相同比特率条件下,该算法得到的数据域信噪比和图像域信噪比均比块自适应量化(BAQ)算法高,计算量远小于有关文献给出的距离聚焦后的压缩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0.
在给定测量参数基础上,通过非线性估计得到对应离散时刻的部件性能参数,利用数据插值方法扩充测量参数。利用主元分析方法对这些测量参数进行分解,提取反映性能衰退的成分,以此构造反映性能变化的统计量,假定该统计量服从,分布,对性能衰退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得到在10000时间点附近性能衰退最为严重,已超过阀值,与前面参数估计结果相符。用部件性能衰退分析方法对发动机性能状况监控,为及时采取维护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