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0篇
  免费   1147篇
  国内免费   647篇
航空   3208篇
航天技术   675篇
综合类   364篇
航天   120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丹  卢江  刘永泉  战鹏  信琦 《航空学报》2018,39(11):122348-122357
篦齿封严风阻温升效应引起的热负荷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气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篦齿封严的风阻温升特性。首先,对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搭建了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实验台,建立了基于RNG(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湍流方程的篦齿封严风阻温升数值求解模型。然后,研究了篦齿封严流场特性、泄漏特性和风阻温升特性,并将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结果相互对比分析,研究了压比、转速等因素对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篦齿封严的风阻温升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高低齿篦齿封严结构减弱了篦齿封严的透气效应,增强了篦齿封严的动能耗散,有利于降低篦齿封严的泄漏量;在所研究的工况下,转速低于2 000 r/min时,风阻温升效应较小,转速在2 000~6 000 r/min时,风阻温升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温升值最高可达12.87 K;压比的增大会加强气流的对流换热,转速为6 000 r/min时,压比从1.1增加到1.3,温升值下降了7 K左右;风阻温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流经封严间隙的黏性气流与高速旋转的转子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气流吸收这部分摩擦热导致温度升高,转子转速越高,风阻温升效应越强。所研究的篦齿封严风阻温升特性为航空发动机内通道气流热负荷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2.
周驰  李颖晖  郑无计  武朋玮  董泽洪 《航空学报》2018,39(12):122165-122165
结冰会导致飞行安全包线收缩、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研究结冰后安全包线变化对于操纵应对策略设计及提高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项目飞机GTM(Generic Transport Model)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飞机的气动参数进行多项式拟合,建立了结冰飞机纵向通道的动力学模型。为了得到能随结冰程度变化的安全包线,将可达性分析理论引入到对结冰飞机着陆过程的安全性分析。提出将正向可达集与反向可达集的交集作为飞行安全包线,其中可达集的确定是基于水平集方法求解哈密尔顿-雅克比方程的最优解。最后针对不同程度的结冰条件进行了操纵时域验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操纵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轻度结冰对安全包线影响较小,整个着陆过程的飞行状态始终能在最优控制指导下保持在安全包线以内;但对于重度结冰,飞行安全包线收缩严重,常规操纵已经很难使飞机达到着陆要求,需要进行飞行状态改出处理。研究结果为指导飞行操纵及实时包线保护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93.
为满足管线通过、减重、维修等需求,通常需要在结构上开孔。基于Patran和Nastran软件,针对剪切载荷下的四边简支开孔矩形平板,对其在不同开孔位置下的稳定性及口边应力集中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并整理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不同开孔位置对矩形平板剪切稳定性和口边应力集中的影响,供结构开孔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794.
周瑜  乐嘉陵  黄渊 《推进技术》2018,39(7):1576-1589
为深入了解真实航空发动机内燃烧流场,采用动态亚网格模型结合单步快速化学反应(FC)、火焰面(FLM)及反应进度变量(FPV)等三种燃烧模型对径向两级反向旋流燃烧室单头部构型进行了大涡模拟。为避免模型简化误差,对燃烧室包括全部气膜冷却孔在内的精细结构进行了完全仿真。在已达到统计定常状态的冷态流场基础上首先模拟了燃料喷注和掺混过程,约2.6ms后燃料到达真实的点火位置,随后采用FPV模型在半径3mm的球形区域数值模拟了点火,展示了在主燃孔横向射流作用下初始火焰沿化学恰当比混合分数等值线传播并充满整个火焰筒的发展过程,结果显示火焰到达燃烧室出口的耗时约为6~7ms。不同模型算法预测的平均温度场与CARS测量结果作了对比,LES-FPV,RANS-FPV,LES-FLM以及参考文献中RANS-FLM计算平均误差分别为3.47%,4.17%,7.76%和11.22%,表明LES改进了模拟精度,且FPV模型显著优于FLM模型。RANS-FPV预测的出口存在严重热斑,导致其给出的出口温度分布因子(OTDF)及最大径向温度分布因子(RTDF)值分别达到0.593和0.313;LES-FPV结果均匀性最好,其预测值分别为0.284和0.193。  相似文献   
795.
轮缘封严气流与转子干涉损失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帆  周莉  王占学 《推进技术》2018,39(11):2481-2489
为了研究涡轮转静盘腔中轮缘封严气流与下游转子的干涉机理和损失机制,在不同封严流量下,针对轮缘封严气流对下游转子气动性能和流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封严流量增加,涡轮级效率不断降低。在轮毂到10%叶高和30%~60%叶高,流量系数增加。封严气流主要通过在转子进口封严出流不同的分布和在通道输运过程中与转子通道二次流的交互作用对转子的气动性能产生影响。同时,封严气流引起下游转子气动性能的降低,存在三个损失机制:一是封严腔体摩擦泵效应减弱,增加了封严出流与主流之间周向速度差所引起的粘性剪切损失;二是不同分布的封严出流造成进气负攻角和堵塞效应,降低了转子的做功能力;三是不同分布的封严出流在输运过程中与转子通道二次流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二次流损失加剧。  相似文献   
796.
基于飞机电气分离面 EWIS 安装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周珺 《飞机设计》2019,39(2):53-55
随着现代飞机向多电、全电方向发展,用电设备大幅度增加,使得各控制系统之间的电气互联越来越复杂,作为电气互联系统的传输神经系统的EWIS数量也随之巨量增加,EWIS几乎遍布飞机的各个角落。这样,EWIS线束穿过电气分离面处的电线连接和密封安装问题日益突出。文中给出了一种线束不间断穿过分离面处的独特密封连接及安装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在国内某型飞机上已成功应用,对线束安装设计和使用维护方面具有极高的技术牵引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97.
刘海宁  周博强 《飞机设计》2019,39(2):66-70,77
在新时代作战任务的牵引下,军方对航空电子的任务系统架构设计提出了可负担得起、可裁剪和可变规模能力等新的要求,开放式任务系统架构针应运而生。文中研究了开放式系统架构的含义现状,分析了无人系统指控架构、开发式任务系统和未来机载能力环境这3个典型的开放式任务系统架构和实现途径,得出开放式系统架构设计是未来航电系统架构设计的必然方向的结论。并针对开放式任务系统架构的异构特征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给出了使用严格的接口定义、接口使用规则,从而便捷地控制系统安全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798.
高超声速飞行器钝舵缝隙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带缝隙钝舵的缝隙引起的流场结构和气动加热规律变化,还很不明确,需要研究缝隙诱导所形成旋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旋涡运动对物面气动加热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高超声速钝舵缝隙气动加热问题,基于无缝隙钝舵,建立一种带缝隙钝舵简化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方法求解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通量采用van Leer通量向量分裂方法计算。插值采用MUSCL方法,时间项采用LU-SGS隐式方法。结果表明:无缝隙钝舵流场结构相对简单,带缝隙钝舵流场结构同无缝隙钝舵相比要更为复杂,舵轴上游缝隙内会出现马蹄形涡串结构,相应地在缝隙的上下表面均会出现马蹄形高热流区;受缝隙诱导分离再附流动的影响,在舵轴迎风面以及舵体侧面后部均形成了局部高热流区。  相似文献   
799.
光学压力敏感涂料测量技术是一种新的测压技术,具有免接触、可连续大范围测量等特点,国外已广泛应用于风洞测量。文中介绍了PSP技术基本原理、测试系统的组成、特性参数的标定和使用该技术测量的方法及特点,并阐述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00.
对跨、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平面叶栅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针对若干抽气位置、抽气量和流动条件不同的叶栅工作状态进行,结果表明:一般在通道激波后、附面层分离前抽气对控制叶片附面层在逆压力梯度区的发展、抑制分离、降低叶栅损失、升叶栅气动性能有较明显的效果;在跨声速叶栅中,抽气量大于某个时抽气才能起到减小损失、改善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