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9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99篇
航空   943篇
航天技术   265篇
综合类   202篇
航天   3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ontinuous GEO satellite orbit during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a suitable maneuver force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associated with an optimal orbit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strategy. A continuous increasing acceleration is established by constructing a constant force that is equivalent to the pulse force, with the mass of the satellite decreasing throughout maneuver. This acceleration can be added to other accelerations, such as solar radiation, to obtain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the satellite.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strategy are illuminated, with subsequent assessment of the orbit being determined and predicted accordingly. The orbit of the GEO satellite during repositioning maneuver can be determined and predicted by using C-Band pseudo-range observations of the BeiDou GEO satellite with COSPAR ID 2010-001A in 2011 and 2012.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bservations before maneuver do affect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selected appropriately. A more precise orbit and prediction can be obtained compared to common short arc methods when observations starting 1 day prior the maneuver and 2 h after the maneuver are adopted in POD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The achieved URE (User Range Error) under non-consideration of satellite clock errors is better than 2 m within the first 2 h after maneuver, and less than 3 m for further 2 h of orbit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92.
93.
随着现代安检技术与健康、隐私问题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人们迫切需要高效、便捷、安全的安检技术。首先介绍太赫兹非成像光谱探测技术的原理,提出适合于安检应用的太赫兹光谱探测系统技术指标,然后基于ZEMAX设计出配合该技术指标的光学系统,采用非序列模式对其进行仿真和评价,最后基于ProE设计完成了配合上述光学系统的紧凑型探测系统结构,实现了探测系统的手持式应用。  相似文献   
94.
副翼舱是民用飞机重要部件之一,主要作用为连接副翼并对安装副翼提供支持,将副翼的气动载荷传递到主翼盒上。当受到气动力及其他激励时副翼舱结构产生结构振动响应。副翼舱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需满足民用飞机适航条款要求,为表明满足适航条款符合性,对随机动载荷激励下副翼舱结构进行振动疲劳寿命预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民用飞机副翼舱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飞实测应变数据、金属材料的随机振动S-N曲线和改进声疲劳寿命估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振动疲劳寿命预计的工程处理方法。通过飞行试验、有限元仿真、数据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副翼舱结构优化前后的振动疲劳寿命预计。副翼舱结构优化前损伤位置预测寿命最低为59飞行小时,符合实际损伤位置寿命情况。副翼舱结构优化后应力水平明显降低,寿命满足要求。结果表明:基于实测数据的副翼舱结构振动疲劳寿命预计方法有效,可作为振动疲劳寿命预计的工程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5.
针对光力加速度计的小型化应用,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V型槽的片上光纤光阱,并采用机械振动方法实现了单微球重复起支。理论研究了利用机械振动方法实现微球起支、捕获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只有当微球脱离捕获室底面的初始速度满足一定范围时才能稳定捕获,该初始速度范围与捕获室的几何参数有关。提出了利用两光纤中相向传播光的耦合功率监测微球捕获状态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完成了微球起支过程的自动控制,实现了单微球的重复起支与捕获。该片上光纤光阱制备方法和单微球重复起支技术可推动光力加速度计的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96.
针对航空燃气轮机流量系数插值建模过程中,获取样本数据时的实验成本较高以及插值模型精度偏低这 2个问题,根据样本点在设计空间中的分布与模型精度的关系,在 Kriging插值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把垂距作为设计变量取值标准的取样算法。首先,将样本点与相邻 2点之间连线的垂距与垂距阈值进行比较,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点,形成候选点集;其次,选用高斯函数判定基础点集和候选点集的相关性;最后,使用该算法筛选后的样本点构建 Kriging插值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使用的样本点为原来数量的 70%左右,并且预测精度得到了提高,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
机身大迎角气动力的控制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圆锥机身模型在迎角0°~90°范围内的气动力特性。采用边条控制技术,可获得所需要的控制力与控制力矩。通过边条的对称或单侧布局和匹配边条不同的大小与安装位置,可以找到非对称力的最优控制方案。对对称布局,可以使对称现象得到控制,虽然侧力还微小产生,但侧力起始迎角却明显增大,且变化峰值可降低到原来的25%;对单边条控制,可以获得理想平稳的控制力与控制力矩。  相似文献   
98.
针对激光超声技术中如何提高超声信号强度的问题,建立激光作用在铝板材料中激发超声波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环状阵列激光源激发的超声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调节环状激发源的个数及间距,优化加载模型,得到了超声信号强度和信噪比均较高的加载模型结构.并利用FFT变换提取出超声信号的频率,计算出超声兰姆波波包的群速度.结果表明,该加载模型下激发的超声模式为能量高、频散小、且在整个板内部均有一定振动能量的A0模式兰姆波.这一结果可对激光超声无损检测中激发光源的选择和模式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
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本身以及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都成了学校教学的内容,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实施这种教学活动.本文结合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局域网的组建及应用,介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组建。  相似文献   
100.
陈冲冲  曾凡  王毅飞  樊虎  张进 《遥测遥控》2021,42(4):112-118
针对谐振式加速度计成品率不高、精度低等问题,以石英振梁加速度计为例,采用引进标准信号,将谐振电路作为“黑盒子”,对其开展独立的评价。通过评价电路的驱动电压幅值稳定性、移相稳定性、全温幅值/相位对称性等指标,与加速度计实际指标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为加速度计研制与性能提升提供了有效依据。实际运用表明,电路噪声性能、温度性能大幅提升,产品成品率从70%提高到了约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